荀韩钟陈列传(二)
“臣听说,先有夫妇然后才有父子,有父子才有君臣,有君臣才有上下,有上下才有礼仪。礼义完备了,人们之间处事就有了遵循。夫妇关系是人伦的开始,也是帝王教化的开端,所以周文王著成《周易》,上卷的篇章是《乾》《坤》两卦,下卷的首篇是《咸》《恒》两卦。孔子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夫妇相处之道,讲究顺从。《尧典》中说:‘尧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尧帝把两个女儿下嫁到妫汭给虞舜)。’用‘降’表示下嫁,表明作为人妇,是说她们虽然是帝尧的女儿,但下嫁给虞虞后,仍然要谨守妇道,屈身服侍丈夫。《周易》中说:‘帝乙归妹,以祉元吉(殷帝乙嫁女于诸侯,因而得福大吉大利)。’妇人出嫁叫做归,是说商汤按照礼娶把自己的妹妹远嫁给诸侯。按照《春秋》中的大义,周王的女儿嫁给齐侯,由鲁国国君主持婚礼,不把天子的尊贵凌驾于诸侯之上。现在的汉朝承袭秦朝法律,在嫁出公主的礼仪中,妻子压制丈夫,卑贱制约尊贵,违背了乾坤之道,失掉了阴阳和谐的大义。孔子说:‘当年圣人著作《周易》,仰天观察天象运行,俯身观察大土法则,目睹鸟兽的皮毛纹理,和天地都是相适合的。近处取法于自身,远处取法于万物,以通达神明大德,模拟万物生存的情形。’取法于天,观察上天天象,北极是至尊,旁边的四星就是嫔妃;取法于地,昆仑是丈夫,沼泽是妻子;观察鸟兽纹理,雄鸟鸣唱响亮,雌鸟者伴随雄鸟鸣唱;雄兽雄率领群兽,雌兽跟随在身后;近取法自身,躯干上为人首,下为人腹;远取法于物,树干为天,树根为地。阳尊阴卑,这是天地之性,符合法理。《诗经》中的首篇是《关雎》,《礼经》的首篇是《冠·婚》,以此端正夫妇关系。无论天地、六经,其大宗全都归一。朝廷应该修改嫁娶公主的礼仪,以便符合《乾》《坤》之道,效法尧帝、帝乙的做法,按照周礼和孔子的教导,符合天地之道而不错乱,祭祀鬼神之灵而不疑惑。端正了人事,吉祥嘉瑞就会到来,福瑞就会显现,五种征候详备,回归正常秩序。”
“当初,圣人建立天地之中的规则称为礼,礼是用来达成福祥的根本,也是制止祸乱的本源。如果人能抑制自己的欲望遵循礼,福瑞就会到来;依照欲望废掉礼,祸患就会到来 。推演祸福的兆应,就能知道兴废的由来所起。众礼当中,婚礼列为首位。所以天子娶十二名嫔妃,这是上天的数目;诸侯以下各有等级差别,依次逐渐减少。阳性至纯所以能施实,阴性至顺所以能教化,用礼来补充乐,既有所节制,也能宣泄其气,所以才使子孙繁荣昌盛,让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到了夏商周三代末期,帝王荒淫无度,建设瑶台、倾宫,充斥姬妾几百人,阳气在上面枯竭,阴气在天下被阻隔。所以周公告诫说:‘不知道稼穑艰难,不知道百姓辛劳,只是一味纵欲享受,就会荒废朝政,损寿短命。’这就是最明确的告诫。后世的人们,只企盼福瑞却不从根本做起,厌恶祸患却不改变做法。《左传》中说:‘截趾适屦,又有谁不知道其愚昧之极呢?但这比起因享乐而丢掉性命,又算得了什么呢?’这确实令人悲痛。臣私下里听说,后宫中的采女有五六千人,还不包括在宫中的女官侍从。冬夏的衣服,每天的粮米,耗费的缣帛,枯竭了官府储备,对百姓的征调成倍增长,已经达到十税一,平时不断向无辜百姓征收高额赋税,以供养这些无用的女子,百姓在宫外十分穷困,在宫内阴阳则被隔塞,所以才触动了和谐之气,灾异屡次降临。愚臣认为,那些未经过礼聘,也未曾受到陛下宠幸侍御的,一律遣返出宫,以便让她们能阴阳交合。这样做,一是能打通怨旷之气,调和阴阳;二是能节省财政费用,充实府库收藏;三是能修行礼制,让陛下长寿;四是能广施恩露,多生子女;五是能减轻役赋,安定百姓。这确实是利于国家的大计,也是天下人的大福。”
“寒暑昼夜变化,所以称为岁;尊卑奢俭,所以称为礼:有了昼夜寒暑的区别,就像是尊贵卑微奢侈节俭。《周易》中说:‘天地的区别在于有了四季。’《春秋传》中说:‘只有名器和爵位封赏,不能随便假借给别人。’《孝经》中说:‘安上治民,最好的莫过于礼。’礼是体现尊卑差别,上下之间的制度。当年季氏在庭堂表演八佾之舞,并未伤害到其他人,但孔子仍然说道:‘是可忍也,孰不可忍。’《洪范》中说:‘只有君主可以作威作福,享受锦衣玉食。’以上这三个方面,都是君主能够实行,但臣子不能与之相同的。现在臣下僭越君主服饰,食用君主才用的珍馐美味,会对家庭有害,对国家有凶。应当大体依照古代礼制中的尊卑差别,思考董仲舒强调的制度,严格督导有关部门,让臣下必须遵守诏命。这是禁止祸乱,弘扬良好风俗,保证国家财政充足的必要措施。”
奏书上报后,荀爽立即弃官离开。
荀爽后来遭到党锢之禁,他隐居到海上,又向南隐藏到汉水之滨。前后共十多年的时间,平时以著书立说为业,于是被称赞为一代大儒。在党禁解除后,五府同时征辟他做官,司空袁逢举荐他作为有道之人,他没有回应。袁逢去世后,荀爽为他服丧三年,当世的人们以此作为教化风俗。当时的人们大多不为妻子去世服丧,即使为亲人服丧,也允许出门走亲访友,探望病人,还都在私下里为自己的父亲追加谥号,或者为名士追加谥号。荀爽根据大义,引经据典,努力纠正这些做法,虽然没有改变风气,还是有人听从,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变。
后来,公车府征召荀爽,封他为大将军何进的从事中郎。何进担心荀爽不到,直接迎接他推荐封为侍中,在何进被杀后,诏命没有发出。汉献帝继位后,董卓辅佐朝政,又再次征召荀爽。荀爽想要躲藏逃避命令,但官吏盯他很紧,他只好受封为平原国相。荀爽赶到宛陵县时,朝廷又追加封他为光禄勋。他在职仅仅三天,就又被封为司空。荀爽自从被征召任命以及担任三公,仅仅九十五天,他跟随汉献帝迁都长安。
荀爽看到董卓越来越暴虐,肯定会危害社稷,积极征辟举荐那些有才干的仁人志士,想要和这些人共同图谋董卓,参与了司徒王允和董卓的长史何颙等人密谋。正在这时,荀爽去世,享年六十三岁。
荀爽著有《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又集结汉朝中可以作为借鉴的成败事例,命名为《汉语》。他还写成《公羊问》和《辩谶》,以及其他的论述合并成集,书名叫做《新书》。荀爽的著作共有一百多篇,现在已经缺失了很多。
荀爽哥哥的儿子荀悦和荀彧也都很知名,荀彧单独有传记。
论曰:荀爽、郑玄、申屠蟠以及很多著名儒生隐居在民间不出仕做官,朝廷多次征召,他们都以身体有病谢绝。到董卓在朝中专权后,多次备下厚礼征召,申屠蟠和郑玄始终不肯应召,保全了名节。荀爽年事已高,来到朝廷后,不到几个月就担任朝中卿相,也许有人怀疑荀爽的情操和志向。我认为,出仕与隐居都是君子行事做人的方式,天下太平可以弘扬大道实现抱负,天下动乱也可以匡救时弊。荀爽回应征召,何尝不是为了匡救时弊呢?否则,为什么要背离志向与虎狼为伴呢?观察荀爽赞成迁都的主张,也是为了挽救杨彪和黄琬免遭杀身之祸。后来他谋划除掉董卓,几乎挽救朝廷,这正是所谓的“大直若屈”,所以大道都是曲折的。
黄其军
作于2023年3月25日(古历癸卯年闰二月初四)
文中照片来源于网络,对作者的辛勤劳动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期同类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