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次关于珠江三角洲外向型经济的教学中,我以“区域经济发展与开放政策”为主线,结合地图分析、案例讨论展开教学。
一、教学亮点
1. 案例导入激发兴趣:通过港珠澳大桥纪录片和改革开放前后深圳的对比图片导入新课,直观呈现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成就,引发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探究兴趣。
2. 地图分析强化空间认知: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标注珠江三角洲的位置、经济特区及交通线,并结合气候、地形图分析其自然条件优势。这一环节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深化对“地理位置优越性”的理解。
3. 合作探究突破难点:针对外向型经济的特点,设计“引进来与走出去”案例分析,并引入“前店后厂”模式讨论,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如港商、珠三角企业)模拟产业链分工,理解区域合作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存在问题
1. 概念理解深度不足:部分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抽象特征(如依赖国际市场、出口导向)仍停留在表面,未能结合具体数据分析。
2. 学情把握待优化:尽管设计了小组活动,但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参与度较低,对“产业升级”(如从加工制造转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讨论贡献有限,需进一步分层引导。
3. 现实联系不足:教学中虽提及华为、腾讯等企业案例,但未充分结合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等时事,未能全面体现外向型经济的动态变化。
三、改进方向
1. 深化案例教学:引入更多本土企业案例(如东莞制造业转型),通过数据图表对比不同阶段的外贸结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产业升级的必要性。
2. 增强时事链接,分析珠江三角洲在新国际形势下的定位,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外向型经济的挑战与转型。
3. 探究任务要针对学情进行差异化设计,像801和802基础比较薄弱在任务设置时要给予更丰富的材料来提升课堂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