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是中医或者说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通过《本草日记》记录自己了解和学习中草药过程的所见、所思、所想,与大家分享讨论。声明一下:本人非医学专业人士,受限于资料和个人理解,文中观点和内容仅供参考和讨论,欢迎批评和探讨。
继续学习《精编本草纲目中草药》第三卷草部[1]。
三七
山漆,金不换。一般指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3]
(三七)根
【气味】甘、微苦、温、无毒。
【主治】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虎咬蛇伤诸病……
(三七)叶
【主治】 折伤跌扑出血,敷之即止,青肿经夜即散,余功同根……
【单方验方】
血瘀性心痛:三七粉适量,冲服0.5克,每日3次。
胆结石:三七250克,老陈醋2500毫升。泡3个月,三七捞出放阴凉处阴干,磨成粉状,早晚各服1小勺,温开水送服。
跌打损伤等出血症:三七粉适量,撒布伤口即可,伤口较大,撒布三七粉后,用消毒纱布加压包扎,可迅速止血。
急性咽喉炎:三七花3-5朵,青果适量,开水冲泡。
【随笔】
疾病之分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疾和病是有明确区分的。
“君有疾在腠里,不致将恐深。……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疾”一般指较轻的疾病,“病”一般指较重的疾病[3]。
轻重怎么划分呢,有理解“外伤为疾,内伤为病;有从字意去解释,疾发展较快,来的快,相对也去的快,病则是病程较长;另外从表证上,疾从表证上看病变部位比较浅,病则病灶比较深。[4]……
病症有别
病和症也是有区别的。
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我们常说症状。症状是疾病在我们身体上的外在表现,也是我们认识疾病、确定疾病的有效途经。
症和病要区别看待,比如我们从常说的发烧,血压高、血糖高,说的都是症状,引发这些症状的疾病很多,有时也会也因人而异。症状和疾病不是一回事,要确定一种疾病要根据多种症状综合判断,只盯着症去治疗,不去区分病,就会“治标不治本”,甚至“南辕北辙”。
不同的症状对于判断疾病的权重是不同的。现在去医院,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各种检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要获取更多、更细致的症状信息,有助于医生对疾病的判断,这是现代医学的进步与科学性的体现。但是过度检查,先全面的查一遍再说,提高诊断准确性的同时,无形中也增加了诊断的成本和患者的负担。
辨证与辩证
中医里还有一个证,不是症。
证是中医特有的表述概念,证不同于症,一方面,证有阶段性的含义,描述疾病发生和演变过程种的某一阶段。另一方面,证体现对致病机制动态发展的洞察,包括各种症状内在关联、疾病形成机制、发展趋势等。中医讲辨证施治,辨证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和重要的思考方式。
提到辨证还会联想到哲学上的辩证,二者一个是辨一个是辩,含义不同。
哲学上的辩证是从西方哲学体系输入的概念,据说起源于苏格拉底,汉语“辩证”一词为日语引入,意为争辨、证明[5]。
辨证和辩证在释意上区别比较模糊,使用时容易混淆,细究起来二者应用的领域不同,含义也有差别,但在思考模式上,二者确有相通的地方,比如全局性思考、强调矛盾对立统一、注重事物发展与转化等等。
中医“辩证”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卒病论集》[5],哲学“辩证”源于苏格拉底,如果说二者之间有相互借鉴略显牵强。汉语“辩证”源于日语,日本同为东亚文化圈,对中医药的也有传承,引入翻译时是否参照了中医辩证的概念,想来也不能完全排除可能。
辨证和辩证二者相近是一种巧合,没准也是中西方文化殊途同归的一种默契。
[1]周重建、高楠楠、谢宇,《精编本草纲目中草药》,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10.
[2]百度百科:三七.
[3]疾与病的区别。
[4]“病”“症”“证”三者的区别。
[5] “辨证论治”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