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第四⑬-⑭
⑬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⑭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为国:治理国家。如果能以礼让治理国家,又有何难呢?“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如果不能以礼让治理国家,礼又有什么作用呢?
礼的内在体现的是敬,外在体现的是让,让是为了和。如果一个人懂得谦让,懂得以和为贵,就是在打造一个和谐的环境。礼是因为内在有敬意,内在有仁德,外在体现出来的是让,是让事情和环境都达到和谐的状态,这就是礼让的作用。
孔夫子在这里反问,如果能以礼让治理一个国家,有何难呢?这是非常简单容易的事。但是这句话有它的时代背景,在尧舜禹那个时代,可以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唐尧把天下共主的位置让给舜帝,舜帝又让给了大禹,连天下共主的位置都可以让,还有什么事是不能让的呢?
西周时期,周公制定了完备的礼乐制度,那时可以以礼让治国,到了春秋时期,有了很多诸侯国。西周时期,周天子把一些贵族和立过功之人,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分封的有鲁、齐、楚、燕、卫等诸侯国,这时诸侯国国君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都是王公贵族,都是伯、侯,有着血缘关系和功劳在其中。
比如把周公封在鲁国,即现在的曲阜,但是周公当时并没有去鲁国做国君,而是让他的长子做了鲁国的国君,这本身就是一种礼让。随着历史不断的发展,到鲁哀公时期,鲁国已经经历了二十六代诸侯国的国君,这时无论从血缘关系,还是从事实的发展来讲,都会变得越来越淡薄,礼让就开始行不通了。
我们举一个家庭中的例子,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比如我们现在和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是深厚的,大家还有情感基础,还有礼让在其中。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我们二十代以后、二十五代、三十代以后,哪怕是十代以后,我们的孩子和我们兄弟姐妹的孩子,感情基础就会变得越来越少。所以必然会出现礼崩乐坏,这是一个时代背景下所发生的事物的规律。
孔夫子这个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必然要发生的,孔夫子在这里所描述的也只是一个理想的状态。礼让可以用来治国,如果每个人都懂得礼让,治国就会非常简单。可是到了这个时代,如果不是人人都懂得礼让,那么礼让就会变得行不通;可是如果大家都懂得礼让,就可以行得通。
到了今天这个时代,是一个盛世,衣食富足,如果人人懂得礼让,社会就是和谐的。我们先从小的范围讲起,我们在一个家庭中,可不可以用礼让治理呢?其实非常简单,因为我们有血缘关系,有感情基础,家里可能就几个人,甚至整个家族也就十几个人,二十几个人,大的家族可能几十个人,因为我们有感情基础,所以如果人人都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人人懂得礼让,人人懂得以和为贵,这时就可以用礼让来治理一个家庭。
我们再往大了延伸,在企业中,可不可以用礼让来治理呢?其实很简单,在企业中,彼此之间也会有感情基础,小的团队可能十几个人,大的团队几十个人、上百人、上千人甚至上万人,彼此之间都会有关联、有联系。
如果这时人人懂得学习儒家文化,人人懂得礼让,团队就可以用礼让来治理,内在有仁、敬,外在懂得让,大家都以和为贵,这时就可以打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和谐的团队。我们如果再往大了讲,可不可以用礼让来治国呢?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学习圣贤文化,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如果人人都懂得礼让,社会将是和谐的。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忧患没有自己的位置,忧患自己拿什么立在这个位置上。我们先讲下位,比如在社会中的地位、权位,在家庭中的位置,在朋友心中的位置,工作中的某个职位,都是位。我们不担忧在社会上没有我们的位置,在家庭中没有我们的位置,在工作岗位上没有我们的位置,我们要担忧的是我们拿什么坐在这个位置上。
这是一个向内求的思维方式,但是绝大多数人并不是这样的思维。我们总是忧虑自己赚得少怎么办?忧虑自己在家庭中没有地位怎么办?忧虑朋友不认可怎么办?生意经营不好怎么办?别人不信服怎么办?员工不拥护怎么办?我们担心的都是这些事情,这些都是向外求的表现。
与其如此忧虑,不如向内求,不断地提升自己。这时我们是反向思考,比如我们拿什么坐在这个位置上?我们凭借什么可以拿更高的工资?怎样做可以把生意经营得更好?我能为这个家庭付出什么,才会有地位?朋友为何要信服、认可我?这时我们是在不断地向内求,不断地提升自己,而不是忧虑外在的事情。越是优秀的人,越懂得向内求,不断地提升自己,让自己的能力变强,智慧变多,让内在更有仁德,这时我们自然而然就可以立得住。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求:向内求。我们不用担忧别人不知道自己,只需要不断地向内求,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这时自然而然就会有人知道我们。
比如做生意,如果没有更多的顾客了解我们,我们不需要在此处忧虑,这时都是向外求,我们只需要让自己的产品品质变得更好,懂得向内求,这时自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我们。当我们变得更博学,变得更有才华时,我们不需要求领导看到,如果我们有足够的才华和能力,别人一定看得到。
这句话非常重要,告诉我们向内求的思维,我们要懂得向内修,不断地提升自己,而不是抱怨外界的环境,抱怨没有自己的位置,抱怨没有人知道自己。如果我们不停地抱怨,只会让自己陷入负能量之中无法自拔,我们会跟着自己的思维和事情轮转,发生一件事就开始抱怨,为什么升职的不是自己?为什么加薪的不是自己?为什么朋友不认可自己?为什么顾客总是不满意自己?当我们不停地产生这些抱怨的思维时,就会产生负能量,而不是积极提升自己。
越是积极正向的人,越懂得向内求,让自己变得更好,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越是抱怨的人,越会陷入恶性循环,总觉得是别人的问题,总觉得是别人不公平,总觉得别人付出得少,总觉得生意难做,越抱怨就越在其中轮转,无法自拔。
当我们懂得不停地正己,不停地向内求时,我们就不怨天也不尤人,没有任何一句抱怨的话。顾客没有消费,说明自己的服务做得还不够好;领导没有给自己加薪升职,说明自己付出得还不够,当下的能力还不足以坐上那个位置。
当朋友不认可或者人际关系不好时,思考自己有没有帮助更多的人,如果没有帮助更多的人,别人为什么一定要认可自己呢?如果自己没有足够的才华和智慧,别人凭借什么知道我们呢?这都是向内求的思维,只有不停地向内求,我们的心态才会越来越阳光,越来越积极,我们才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修正自己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