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应一些老师的要求,给他们分享了低年级随文识字的一些看法。
随文识字是上世纪60年代斯霞老师提出来的识字方法,是与集中识字相对的一种识字方法。
我记得,儿子一年级的时候就读的班级就参与了集中识字的实验班,平心而论,集中识字的方式,孩子的识字量确实比较大,而且也能写,因为实验班的要求是要做到“四会”,当然效果也还挺不错,所以儿子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掌握了大量的汉字,而且阅读了很多课外书,甚至读了一些《水浒传》《封神演义》这样的少儿版,算是打下了阅读的基础。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集中识字的方式,孩子学起来确实比较难,那个时候,儿子每天回来识字写字的作业量都很大,我能够感觉到他学得挺辛苦,但是他是一个非常自律的孩子,即使有些苦,还是硬扛下来了,我虽然有些心疼他,但是看到他很快能够阅读,心里也就释然了。
我想,斯霞老师提出随文分散识字,大概就是看到了集中识字的弊端吧。斯霞老师提出的“随文分散识字”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随文”,也就是把单个的字放到词语、短语、句子、文段中去,放到语言环境中去,联系语境充分认识与理解,这样识记起来自然又高效。第二个特点是“分散”,这个特点针对的就是集中识字的弊端——量多、难度大、负担重,因为把要识记的生字分散到词、句、段、文中,并采取各种方式复现,既分散了难点,又控制了密度,还减轻了负担,所以孩子们都会愿意来学,来识记。斯霞老师提出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实际上就是“随文识字”的精髓,那就是把字放到语言环境中,边识字边阅读,边阅读边识字,寓识字于阅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