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戒学堂年度IP打卡第16天,累计数字22500字。
借由此文,缅怀我们家的活菩萨——姑爷爷。
我的姑爷爷仙逝12年了。按辈分来讲,他算是我爸的姑父,但不是亲姑父。用老家的亲疏关系来讲,是出了五服的,按理说就应该算是街坊邻居了。
他老人家的一生是历经坎坷、先苦后甜的一生。他作为家里的老大,出生于解放前。从小饱受饥寒交迫的困苦,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他靠着善于算计的头脑,不但养活了自己的兄弟姐妹,还把自己的四个孩子都养大成人。
尤其是他的小儿子,在那个满大街充斥着读书无用的年代,姑爷爷靠着自己独有的见识把小儿子送进学堂。而他的小儿子也不负众望,考上了大学,毕业以后从基层做起,现在官至副县级。
所有的辛苦都在他的六十岁以后得到了回报。他身体健康,知足常乐。此时他不再披星戴月去为生活奔波,赶集上店只为了图一乐呵。
关于他年轻时候的传奇故事,都是零零散散通过老爸讲给我听的。但要说起他对我们家的帮助,那是意义非凡,他就是一尊神,一位活菩萨,一位让我们永生难忘的大恩人。
故事的起源还得追溯到我上高中时。那时,我们家有三个上学的,我上高中,弟弟妹妹上初中,一个初三,一个初一。家里的情况可以说到了每一分钱都得掰八瓣的困难境地。
那时候,姑爷爷的小儿子已经工作了,他完全可以安享晚年了。可是他干了一辈子小买卖,赶了一辈子集,喜欢和人打交道,不习惯在家闲待着,他就一直坚持赶集。
以前是疲于奔命,五集五赶。现在没有急着花钱的了,轻松了许多。虽然家里人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但是也拗不过他。姑爷爷就退而求其次,只赶我们村这一个集。
他属于流动摊贩,也就没有固定地方。自从我家开了包子铺,他经常来吃包子,集集不落。
那时我家的包子铺每集都能见形形色色的人,天天都有新鲜事儿。姑爷爷性格开朗,喜欢说说笑笑,和我们家多少有点沾亲带故的关系,加上和我爸脾气相投,很快就我和我爸打成一片。
后来,我爸了解到姑爷爷的情况,就把门前1/3的空地儿给他特意留出来,权当给姑爷爷和他互相解闷的自留地儿。
从此,姑爷爷就在我家包子铺前一待就待了十年,可以说是我家包子铺十年风雨的见证人。
那时我上高中,每个月回家一次。除了换洗衣服,还得拿生活费。这些我爸妈平常还能应付,可是到了每年的9月1号或者正月十五,都是我爸妈最犯愁的时候。
从他的小摊子入驻我们家包子铺的那天起,每年交学费的前一天,他都雷打不动准时来到我们家。这一来就来了十年,风雨无阻。
他第一次去我家的时候我不记得,可能一开始我爸也觉得不好意思拒绝过。可是面对着眼前三个孩子要交学费的急迫,面子、尊严都没有立锥之地。
姑爷爷作为一个父亲,深刻地体会过供孩子上学的酸甜苦辣。如果是单纯靠种地的话,估计那个小叔叔都得辍学八百回了。他就是做小买卖起家的,所以更加能感同身受我爸妈的心酸苦楚。
他深知开学前我们家的窘迫,所以每次来都是假装碰巧去进货,顺便到我家坐一坐。进货肯定得带钱的嘛,也就有了顺理成章接济我们的理由。他总是说,就赶一个集,进不了那么多货,剩下的钱也不急着用,吩咐我爸先拿着用,孩子上学要紧。
我爸苦于没有别的渠道筹钱,现实又赤裸裸的摆在面前,也就由不得他再推三阻四的拒绝了。
我爸每次都给他说,就当是借他老人家的,借钱得打借条。可是姑爷爷却拒绝说,就当是我提前预支的包子钱。可是,他哪能一年吃那么多包子啊,分明就是宽我爸的心呢!
他来我们家,只喝点茶,从来不曾留下吃过一顿饭。无论我爸怎么再三挽留,他都执意不肯。他说离家二里地,让人家笑话。其实他就是舍不得我爸破费。他就是这样一个心怀善念的老人。
姑爷爷是自我爷爷去世以后,让我爸又重新体会到父爱关怀的人。
就这样,得益于姑爷爷的及时援助,我们三个才完成了各自的学业。等我们都毕了业,拿了工资,特意给他老人家买了两瓶好酒送过去,让他看人家开心一下。
可是天公不作美。他在一个冬天的夜晚,半夜突发心梗去世的。一点也没受罪,一天也没有拖累儿女门伺候。人们常说,只有积德行善的人,走的时候才会一点罪也不受。虽然没有拖累儿女们一天,但是也让儿女们遗憾不已。
我爸妈在得知噩耗的时候,也是痛心疾首,哭得一塌糊涂。还没来得及好好孝敬他老人家,报答一下他老人家的恩情,就这样驾鹤西去了。
也许天堂太寂寞,缺这样一个开心果似的老头儿,所以就招呼他去了。
自从姑爷爷去世到现在,我爸每逢清明、祭日,都会亲自去他老人家坟头烧纸、点烟、敬酒。老爸总是对我们说,忘了谁,也不能忘了姑爷爷对我们家的帮助。他才是我们家的活菩萨。
愿姑爷爷在天堂一切安好!我们会永远记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