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镇长李耳
来源 | RealTown
无论你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一些工作在过去的一年中永远地改变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无意间加速了自动化进程,技术进步使得很多工种开始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许多岗位轻而易举地开始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份报告中的一项调研数据指出,在受访公司中有40%表示会因为技术进步考虑削减人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聊“职业倦怠”似乎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尤其在一线城市生活,经济下滑带来的职业风险远比职业倦怠带来无力感要凛冽得多。毕竟比起“车贷房贷”,职业倦怠带来的“痛”似乎还是可以忍的。
然而真相远不止于此。来看一组访谈摘要:
“昨天我在同事都离开后,才允许自己调整自己的姿势瘫坐在自己的工位上,第N次想要裸辞,我觉得好累。其实这种状态其实已经持续了很久,累的一部分是我开始厌倦现在所做的工作,还有一部分是我尽管厌倦但不能让别人看出来,毕竟当下这个环境找工作也不容易,我还背着贷款。”
——40岁 企业中层管理者 J先生
“公司环境太复杂,搞人际关系变成了头等大事,很少有人在乎你做什么,但经常有啥都不做的人质问你为什么这么做。我得不到任何赞赏,感觉到每天都在消耗自己。关键是,大把不做事的人倒是混得风生水起,久而久之,我开始怀疑自己,也许是我的问题吧。”
——30岁 项目主管 Y先生
“我生完二胎,两个月不到就去上班了,就这么短短的两三个月,原来我的下属成了我的上司,我对社会现实挺失望的,因为没有人会在意你经历着什么,即便你自己之前已经加快脚步,但是你一旦稍作停留,就会被职场规则的巨轮碾压得粉碎。现在我不得不“与世无争”,现实面前除了妥协我别无选择,我终于把自己活成了‘老母亲’的样子。”
——34岁 985高校毕业 M小姐
“我搞不清楚现在的工作有什么意义,老板比我大五岁已经开始脱发谢顶,一想到五年后我有可能变成他那样,我心里就发毛。女朋友上周刚跟我分手,说我没有上进心,我都心思去挽留,反正她要的东西我现在给不了。成天做毫无意义的工作,我觉得自己在发臭,不再是新鲜的年轻人了。”
——23岁 工作一年 L先生
现实中,许多人因为职业倦怠原因持续出现精疲力竭的状态,但却不够重视。如果你也正在遭遇类似的困扰,那么希望你能从这一刻起,适当关注和正视自己所遭遇的问题。之所以说要关注和正视,是因为迫于生存压力采取的对“职业倦怠”问题的忽略或者无视,都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从长远角度而言,职业倦怠感有可能会造成更深层次的心理及生理上的不良反应。
①职业倦怠可能发生在职业生涯任何时期
职业倦怠这个概念自1974年由德裔美籍心理学家Herbert 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后,这一现象伴随着社会进程的推进而发展,在2019年被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承认为一种值得引起注意、并在职场中广泛存在的健康问题,并将其作为一种综合症,列入5月28日最新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1)第十一次修订版中。
通常,我们提到倦怠二字,体会到的是一种因为疲乏、厌倦而产生的懈怠感,这种感觉并不一定以所承受压力的程度以及时长而决定。因为对不同的人而言,面对同样的刺激的感受是不同的,很多时候这与一个人的心理韧性有关。我们发现这些表现出职业倦怠的人并不拘束在某个年龄段,因此,如果有20多岁的刚刚出道的年轻人吐槽自己已经进入了职业倦怠期,也不要感到惊讶,职业倦怠可能发生在职业生涯的任何时期。
身陷职业倦怠的人,有的很清楚自己身上所背负的责任继而选择伪装自己;有的深受外在压力的影响,纠结于自我怀疑的内在深刻矛盾;有的刚刚出道就陷入对未来无尽的焦虑之中,但又迈不开步子走出舒适圈;有的在瓶颈期卡壳,陷入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拔河而无从脱身。更困难的是,理智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使得许多人产生了认知与行为的失调。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出道的后浪们比起前浪们更早地出现了职业倦怠的现象,这可能与日益激烈的职场竞争所导致的压力有关,但同时我们也关注到95后人群更在意自我价值在组织中的实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满足于服从组织愿景下的“打工人”角色,他们比起前辈们更渴望他人的尊重、也更愿意表达自我,这也意味着,一旦组织不能满足他们的内在诉求,倦怠感也会来得更快一些。
②明明应该越来越职业,可我为何越来越倦怠
研究认为,通常人们经历的职业倦怠包括三个维度,分别是:
1. 情绪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因过度付出,感受到情感资源被耗竭,自感压力过大导致能量感缺乏,容易产生疲劳的感觉,没有活力、没有热情。
2. 去人性化(cynicism):对其他的人采取消极、冷淡、过分隔离、愤世嫉俗的态度,看不上或者看不惯他人的言行,对人对事敷衍了事,有时甚至行为怪癖。
3. 自我效能降低(decreased professional self- efficacy):自我否定、自我怀疑,倾向于对自己做出消极评价,找不到成就感和价值感,因而自感无力、抑郁。
说人话这三个维度就是——“心好累、不高兴、我没用”。
虽然职业倦怠本身并不是一种病症,只是一种值得关注的与健康有关的职业现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职业倦怠带来的情绪性困扰可以在工作以外的时间和地点得以豁免,当这些情绪蔓延到生活中,问题就会变得愈加复杂。
因职业倦怠带来的头痛、失眠、固执、易怒、思考停滞、感觉忧郁并不少见。同时内在过大的压力会耗费人巨大的精力,每天会为了这些压力而变得焦虑,从而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可能随时转换成对家人、朋友的冷漠或攻击,明明是不值一提的一件小事也能搞得情绪失控、崩溃,甚至造成想不到的后果及影响。
之前有新闻称,一位爸爸在辅导孩子作业时情绪失控,点燃孩子作业本,并将它扔下楼,差点把邻居家烧了。目前,这位父亲已写下保证书并道歉。这样类似的新闻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并不鲜见,也能折射出,当人处于压力导致的高焦虑下,是很容易出现与当下压力源所导致的刺激所不匹配的行为的。
当一份职业让人长期感到低价值感,这种低价值感带来的自我否定和不自信,会让人对周遭的事物产生疏离感,进而表现出对他人情感的冷漠、退缩等。
③找出压力源 走出职业倦怠的困境
如果出现了以上三种情况,你也许需要检视一下究竟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停下来问问自己:
1. 这是一份你做了很久的工作吗?
这个问题并不是针对那些在同一家公司工作多年的人,而是聚焦于个体参与的工作内容是否单一、枯燥。千篇一律的工作内容容易让人产生厌倦感,这毋庸置疑,当一份工作很久没有让你觉得有新的挑战,即便它很轻松、并没有这么过分的压力,也极有可能让你感受到无聊、厌烦,即便他人给你赞扬,你也会因为对工作内容的驾轻就熟而丧失成就感。那么问问自己,你愿意放下过去驾轻就熟的经验,重新开始吗?
2. 这是一份你自己喜欢的工作吗?
毫无疑问,对工作本身是否发自内心地喜爱,是骗不了人的。即便有些工作技能可以通过训练习得,你可以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但是要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师,还是得靠天赋加热爱。当然,你可以说我根本没有期望自己成为大师或专家,但你得保证这至少不是一份你不喜欢的工作,每天都去扮演自己不喜爱的职业角色,很快将耗尽你的精力,因为你不喜欢这份工作,进而无论你做得多出色你也不会喜欢工作状态下的那个你。沉下心来和自己对话吧,你有没有勇气去找寻你真正热爱的事业?
3. 这是一份需要你付出超出你可以承受代价的工作吗?
这里所谓的代价,包含你的健康、你的时间、你的情绪情感的合理表达、你与他人的关系等,一切本不应该作为条件去作为有偿代价的重要的人、事、物,都在这个问题的范畴内。如果对工作的付出远远超出了你可以承受的代价,它必然逼迫你去做一个取舍,当有一天这种等量交换的游戏失衡了,跟着来的就是职业的倦怠感。那么,你有办法在现实逼迫你去做取舍之前,主动做出自己的选择吗?
每当我们被他人指出自己懈怠责任的时候,每当我们感受到压力过大无法承受的时候,每当我们对工作感受到无力、焦灼、反感的时候,停下来,认真的阅读自己的内心世界。试一试,找出压力的来源,究竟自己被什么困住了?一旦压力源被找出,下一步要做的,就是重新评估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兴趣、自己的责任,哪个维度偏离了应有的轨道?试着勇敢一些,主动进行适度的调整。
镇长李耳简介:
国家心理咨询师/国家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企业EAP项目负责人/咨询师/国家媒介传播师/资深企业培训师/上海市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督导专业委员会会员
RealTown简介:
一个推广和探讨心理学的心灵成长小镇,来这里与真我遇见。RealTown的门票就是Rea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