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第一位连线的妈妈,她一开始讲话,我便感觉到很熟悉,再继续讲女儿在学校被封闭在宿舍不能出来,抱怨像坐牢一样,吃饭也要送进去,在校园转转也不可以……问院长:我该怎么跟孩子说呢?这时我已经确认这位妈妈是年前连线的妈妈。我还记得年前她连线的时候说:想去看看儿子,担心儿子长期待在出租屋里不出来会出问题,问院长见到儿子我该说些什么?院长问她你想说什么?你觉得你要说什么?她回复的是:我想跟他说我在这边给他找了个工作,我想带他出来上班。院长告诫她不要说这些没用的,因为孩子都不出门,你还担心他在出租屋里面出问题,你咋可能带他去上班,你是一个妈妈,你现在有担心,你想他,你见到他就要做妈妈角色该做的事,表达你的关心(妈妈想你了,来看看你)表达你的担心(妈妈担心你一个人吃不好,来给你做点好吃的)就这样就够了。在她和院长沟通的的过程中,还提到了女儿在复旦大学读书天天玩游戏、也不跟她们联系,她跑过去了人家也不见面之事,整个语言过程先生和女儿都是她口中的“人家”,这也是上次连线直播间老师们和院长的点评:老公和女儿都成了口中的“人家”,这一家人、这夫妻两个、这母女两个之间的心理距离该有多远呢?但是妈妈的本意不是这样,她还在百般焦虑、还在为夫外出挣钱还账、还在为家打拼、还在为儿女担忧,还在求助努力。可怜天下父母心,我很能理解妈妈的这份焦虑,同时作位一名旁观者我也在从这个真实的故事中深思和反省:作为一名妈妈该如何教育孩子。
不得不承认,这位妈妈的两个孩子都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这位妈妈也成为了别人家孩子的妈妈,这是无数人所羡慕的事。可最终孩子27、25岁的时候的样子却令人担忧。这让我想起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为了成功分离。为什么是为了分离呢,因为当孩子长大的时候,他必须要离开我们,独立地生活、独立地工作、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一次分离,所有的小朋友在刚上幼儿园时都会经过一个哭闹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初中、高中、及至大学,孩子的分离反应由强到弱,直至消失。这是生理年龄上的分离,心理上的分离则更为重要。如何让孩子长大后能适应社会、独立地工作、独立地生活、有自己的思想,有社会主义价值观、有目标、有追求,这不是靠单纯地学习文化课知识所能完成的,这需要他成长过程中的点滴积累,需要家长无微不至的陪伴,并在陪伴的过程中,发掘每一个潜意黙化的教育引导时机,顺其自然地把这些思想和能力渗透进去,这样当他长大独立的时候,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去从他曾经的经历中,感受到一些正确的思想和做法。那么点滴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家长会说,从小到大一直很懂事成绩很优秀,没有任何问题,那是因为很多时候家长放大了学习成绩好的优点而忽视了其他方面,错误地认为只要成绩好就行了,所以当他从小任性、倔强、耍脾气、受委屈的时候就由着他,顺着他,其实并不是孩子没出过问题,而是家长不注重心理建设,忽视了教育时机。积小成大,最后出大问题的时候,家长也手忙脚乱,想尽办法。曾经的缺失不可能一朝一时就能补回来,没走过的路还需要一步一步走完,才有可能得到改善。希望这位妈妈早点进入自我的学习和提升,改变认知,去影响孩子。
最后,感恩这位妈妈给我带来的深刻反思,感恩自己走在学习的路上,感恩自己的付出,一路走来磕磕绊绊,所有的经历都值得铭记,所以的努力都不会白费。
成功日记:
1、早起读各位导师的文章,准时听直播;
2、跟先生分享早上的直播;
3、和先生一起做饭,三人个的饭虽然简单,一起忙的感觉很好;
4、按先生的建议做出了美味的菜,及时赞美先生的建议;
5、积极完成全民核酸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