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馯就是张季良呀,哈哈哈哈
(2010-07-20 08:47:16)[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周五到山东大学,把王兄给我留的《翁同龢日记》取回来,这哥们儿真不错。《翁同龢日记》起自1858年7月,截止1904年6月。跨度有46年,真了不得,记了快半个世纪了。而且,翁同龢做过户部、工部、刑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大臣。他的日记涉及晚清的许多重大事件、人物,包括当时法国侵略越南、日本攻打朝鲜、朝廷收复台湾、清剿太平天国的战事情况,更包括曾国藩、曾国荃、李鸿章、刘铭传、左宗棠、张之洞、多隆阿、僧格林沁、洪秀全、李秀成、丁宝桢、陈葆桢、官文、袁世凯、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大到同治、光绪皇帝,慈安、慈禧太后,小到张家骧的仆人,渡船的船夫,涉及人物真可谓多如牛毛,我觉得有15000个,被他记死的有名有姓的也有1000个以上,大小人物,多多少少,都有记载,应该是很有价值。好像有个学者从翁同龢的日记中,研究出了清末当时50年的气象走势规律。
《翁同龢日记》由陈义杰整理,内文显示书1985年就整理完了,不知道为什么到2006年12月才出版。印数很少:1900册。
我对这本书的感觉很好,首先,是中华书局发行的,中华书局在古籍出版方面可信赖。小32开本,不是我想像中的大32开。封面是淡淡的奶黄色的,雅致干净,不故作姿态、也不事渲染,拿在手上,手感很舒服、很惬意。其次,也是我最欣赏的,没有那么多的序跋,只有两页不到的“点校说明”,异常地简练,感觉这个整理者异常地低姿态,超乎想像。现在出书,狗屁没有的事情,还要包装成一朵花,《翁同龢日记》内容那么丰富多彩、涉及重大事件那么多,信息量那么大,竟然不事声张,确实好。
在家没事,就开始翻阅,肯定是翻阅和张家骧有关的部分了,从1862年张家骧进士及第,到1885年在北京去世,都在《翁同龢日记》的记载区间内。其实,前些日子我也看过民国影印版的《翁同龢日记》,是在济南市图书馆看的,不过那上面的书名是《翁文恭日记》,而且纸面发锈、发酥,一翻就想往下掉碎片,个别的已有些斑驳了,我实在不好意思给人家造成进一步的损失,大约看看就让收起来了。现在这个版本好,新书,而且经过陈义杰的整理、点校,可以一目十行哈。重要的内容在第四册,我重点先看的是1885年家骧公去世这一年的日记。
有重大发现:1885年5月5日,“写大字,夜写扇,赠张子腾之弟季良,行五,名家馯。明日南归应试也。”哈哈哈哈,谢谢一象,你提供的信息太好了,确认了我二姑姑的记忆:她的太公叫“季良”,而且《翁同龢日记》证实,张家馯就是张季良、确是张季良。
毛主席的光辉,嘎拉呀兮咯若,照到了雪山上,一拉将把咯若。哈哈哈哈。我太激动了,都不会激动了,哈哈。我居然追寻到了我9世太公、也就是我爷爷的爷爷的踪迹,这连我大姑姑他们都无人知道呀,呵呵,好,真TMM地好。
只是我太公张季良、张家馯和写《中华币制史》的那个张季良,又名张家骧的,不是一个人。他居然占了我们9世太公兄弟两个人的名字,不喜欢他。
下面是《翁同龢日记》的影印版:
分享
0
顶
阅读(49)┊ 评论 (3)┊ 收藏(1) ┊还没有被转载 ┊ 顶▼ ┊打印
已投稿到:排行榜 圈子
前一篇:宁波旧影2
后一篇:宁波鄮西崇本堂张氏之“祖训”
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新!用微软Live Writer离线写博文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发评论]
·
新浪网友2010-07-20 12:20:33[回复][删除][举报]
太好了!只是那同名同姓的太烦人了!侄女
·
新浪网友2010-07-21 02:31:56[回复][删除][举报]
呵呵,唱这首歌,还得穿红色藏袍,甩长袖哪!巴扎嘿!翁日记(整理版)曾在90年代初印刷过。一象
·
jijq93932010-07-21 11:17:10[删除][举报]
谢谢一象,你是灯塔,你是指路明灯呵呵。慎思
宁波鄮西崇本堂张氏之“祖训”
(2010-07-21 11:00:54)[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下面是我们整理的宁波鄮西崇本堂张氏祖训,是我们的一世太公立的。
鄮西张氏宗谱卷一
六世光瑾编辑 男积梓 积槐 积棠 仝辑
中书公祖训十条
一 子孙孝为第一,孝乃五伦之首,百行之原,当思劬劳之恩,常怀罔极之报,孝於亲,子必孝之,苟为不孝,子何孝焉,为人若不孝父母,则大节有亏,百行俱失矣。
一 子孙当思祖功宗德,慎终追远,凡有祭祀必诚必敬,勿以亵慢,以渎先灵,务须报答祖恩,敬重尊长,各宜勉旃。
一 子孙原是同根一派,上念祖恩,下敦族谊,族中有患难者,须必相救,有疾病者,须必相扶,有贫苦者,须必相助,毋得袖手旁观,视为路人。
一 子孙士农工商各有一业,倘有俊彦者作养读书,可望上进出仕,鲁钝者,或农或工商,勤俭节省,亦可创立成家,切勿游手好闲,习为不肖,以坏家声,慎之慎之。
一 子孙必尊宗长之训,凡为长者,督责其子姓之无礼教其谨守家法,凡有诸事,必咨禀命,毋得擅为,万一宗长昏昧无知,另举其次长代之,倘族中有螟蛉之后,虽年尊不许立长以乱族规。
一 子孙须恭敬尽礼,出入有仪,见长者坐,必正行必端言,必逊容必恭应对有礼,毋得以上辈之乳名相呼,庶几,彬彬有礼也。
一 子孙婚嫁,娶妇必求淑女,勿计厚奁,嫁女须择佳婿,毋索重聘,切勿结亲於卑污之家,玷辱门楣,最为紧要,切宜慎之
一 子孙立继有嫡姪,可立无嫡、立从,无从立服,以承其统,不娶不继,不肖不继,一子者不继,出继者不再继,如愿立爱,只许本支内择之,无本支立从,无从立服,不许乱立,凡我子孙宜遵律度,切勿不继,以绝其嗣,作为不孝。
一 子孙贫富各就一业,各安本分,裕者勿以奢华侈靡,乏者毋作下贱之事,切忌嫖赌,习为下流,倾家荡产,辱身贱行,作为不肖,戒之戒之。
一 子孙务思睦族,勿以纤毫之利致伤亲族之谊,勿以嫌隙嫉妒致损同宗之义,勿以欺懦凌弱,弗以酗酒生事或一宗族争斗,结讼公庭,败坏家风,难见祖先,各宜忍耐。
舛错之处请大家指正
分享
0
顶
阅读(34)┊ 评论 (2)┊ 收藏(0) ┊还没有被转载 ┊ 顶▼ ┊打印
已投稿到:排行榜 圈子
前一篇:张家馯就是张季良呀,哈哈哈哈
后一篇:张家馯(张季良)的踪迹
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新!用微软Live Writer离线写博文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发评论]
·
新浪网友2010-07-23 16:38:15[回复][删除][举报]
呵呵,你一个字一个字地敲下来了,真不容易。若用扫描仪更方便:) 侄女
·
jijq93932010-07-23 21:13:45[删除][举报]
子渊敲打的,个别地方,我顺了顺,又。慎思
张家馯(张季良)的踪迹
(2010-07-22 09:53:29)[编辑][删除]
上图为张家馯(张季良)的长孙张树成(荫馀)中间、重孙张日新(庆恒)右、张养吾(庆浩),大约拍摄于1934年。张树成即是我爷爷,西式装束。
这是“子渊”先生修复后的照片,谢谢他。
前文说到《翁同龢日记》有我9世太公的记载,兴大房之9世太公,兄弟姐妹共有九人,其中有兄弟五人,分别是:张家骏、张家骧(子腾)、张家骐、张家马介(早卒。马介是单字)、张家馯。顺着《翁同龢日记》这条脉络,进一步找到了张家馯(张季良)的一些踪迹:
1885年5月5日,“写大字,夜写扇,赠张子腾之弟季良,行五,名家馯。明日南归应试也。”(翁同龢撰稿的8世太公张善元墓志上,在记述善元五个儿子情况时说张家馯是郡庠生,是不是就是这时去考的?另外,父亲1948年3月6日的日记中提到“今天是我的太公九十岁的宴寿(疑为冥寿),当然啦,做子孙的该举行一个仪式来纪念他,三公公(张省三,有垚)就主持这件事。地点在东馀杭路皇母宫,仪式请了四个尼姑诵经超度”,由此推算,我的家馯太公应该出生在1859年。)
1885年12月4日,“子腾之弟季良到京,送食物,子腾盖愈矣。”
1885年12月5日,“看张子腾,并晤其弟季良,子腾精神渐振,病似起矣,足仍软,卧椅上。”
1885年12月15日,“再看子腾,值童、赵两公、陈尺珊、叶子川皆在,尚有数人皆不认识,尚在议药,其情形较昨尤甚矣。以拟开缺摺,谢摺稿付其弟(季良),惘然而归。谢摺有‘卧雨相如自嗟病渴,近天韦杜终易寻医’一联。”
1885年12月17日,“是日子刻子腾竟逝矣,退往哭之,中忽不得,径归。”
1885年12月18日,“张季良、子腾弟来商一切,余断以不丰不俭,勿太陋也。”
1886年3月1日,“访张季良晤之,举目凄然。”
1886年3月25日,“退后赴夕照寺祭张子腾,为之陨涕,以苦语嘱其子长庚,亦慰藉季良而别。”“送子腾家程仪三十两、祭席一桌。送季良靴一双、高丽参一斤。”
1886年11月26日,“径归,写字,写张子腾之尊人镜初先生善元,庚子副贡墓前版字,答张季良信,并子腾所撰其尊人墓表文。不甚佳,略改数字。”
1886年11月28日,“寄张季良信,并其尊人墓版字式。”
由上可知,张家馯(张季良)1885年曾经两次到京,第二次到京,张家骧已经病危,他应该是料理完二哥张家骧的后事后才离开的京城。期间和翁同龢多次见面,并商量一些事情。《翁同龢日记》1884年至1886年部分没有提到张家骏、张家骐。家骧病危到去世,应该是五弟张家馯(张季良)在场。后来,应该是张家馯与翁同龢书信往来,促成了最近发现的张善元墓碑的文字(见本博客相册专辑)。《翁同龢日记》提到了张家骧之子长庚,是在1886年的3月25日,家骧去世三个月了,张长庚是不是长子张有培?
《鄞县通志》记载,张家馯为1900年的“府学岁贡”,科举记名了呵呵。
分享
0
顶
阅读(42)┊ 评论 (0)┊ 收藏(1) ┊还没有被转载 ┊ 顶▼ ┊打印
已投稿到:排行榜 圈子
前一篇:宁波鄮西崇本堂张氏之“祖训”
后一篇:宁波鄮西崇本堂张氏之"凡例十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