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谢有机会拜读杨蓓老师这本《静静地,我改变了》,这本书来自台湾,内陆没有初版,阅读的是影印版,历时五天读完,每每翻读,好像在和一位老友对话,非常亲切,非常入心。
我想可能是因为有相似的经历和共同的修行理念,因而在读这本书过程中,产生许多共鸣,打开了一些对自己过往经历的新的视角,我仿佛听到老师在耳边与我低语,又像是在看自己的经历总结,书中还有一些及时的提醒来得正是时候,这些恰是我当下迷茫时,给我的未来方向的指引。
缘起
作者提及佛法的“以苦为师”,认为“如果对苦的认知够深刻,人的转化就会非常明显”,谈及由于工作对象的缘故,“我真正开始认识什么是苦,是因为没有办法为一些人的苦找到解决之道。”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第一次在读书会听书友介绍佛法“人生皆苦”的思想时,自己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积极热情的少女,十足的生命力,敢想敢闯,从不觉生活有苦,因而对佛法思想并不相应,甚至产生偏见,觉得佛法悲观定义了人生,与自己的三观相去甚远。
后来,当我的工作不如意,亲密关系有争吵,又经历身边人的抑郁低沉,分手离婚,职场虚无等,看着他们深陷情绪的深渊,却束手无策,无力改变,甚至被波及影响,我才后知后觉,原来这就是“苦”的滋味!
这让我开始学习,寻求解“苦”之法,一寻就是七年。
与作者经历类似的是,我也接触了禅修,后来又学习了心理学,从心与身两个方面先后入手,收获很大,人生发现了新大陆。
那时,很想分享给身边的亲友,但是我的内心经历了从“想改变他人”到“先做好自己”,因为我发现,探索之旅是激动人心的,但转化之旅却进展缓慢。我知道,如果我自己都没活出来,对于他人而言是苍白无力的。因此有段时间几乎没有和旧人旧事联系,这既是有意也是自然发生。
探索
前年,当我辞去工作后,全然的探索期来了。
书中提及五蕴规律,也正是我探索期中非常重要的领悟。

无论是禅修还是心理学,各个法门都有自己对治情绪的方法,我尝试一遍后,最相应的还是关于认知想法对情绪的影响是最直接,短期有效的,其它的方法可作为长期主义和辅助巩固之用。
这其中,觉知的重要性堪比钥匙,没有它,学了再多都打不开任何一扇门。
一旦有了觉知的钥匙,当钥匙越发敏锐,能开的“认识自己”的门才越多,而门越多,觉醒的内在世界的亮光就越多,才能越发趋近王阳明的“我心光明”。
作者从佛法入手,提出因陀罗网,加以心理学视角,提出「角色我」,这个整合比喻很棒。人要认识自己,必须从关系入手,“琢磨自己的宝珠,也就是透过角色来明白各种面具其来有自”,这个部分作者提出了七个阶段,从开始的混乱重叠中慢慢清晰自我,有了主体性、弹性的界限、最后走向大我。
在这过程中,也是去社会化的过程,将形塑的面具的我一点点与真实的我剥离开,从“应该”怎么做、怎么想,到活出生命的自在与无惧。
这部分提到亲密关系的发展过程,其实正是七个阶段变化的一个缩影。影响最深的是关于「接纳」,深感这并不容易,因为它意味着好奇心、宽容、支持、不评判、不改变对方、破幻、内求、独立与成长,以及认识自己的深度。
作者说“当一个人开始认识自己的时候,才会真正开始看见对方”,深以为然,不仅如此,认识自己的深度也决定了看见对方的深度,深度不够,难以进入承诺期和共创期,因为这对对方也提出了看见和接纳的要求,才能完成互相扶持、共同扩展的终极关系,个人达到慈悲与智慧的生命状态,进入无条件的爱。
很多人做不到,一方面自己的修行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对方的觉性不足,导致修行路上更多是一个人走,或者关系就停在在了整合期,无法进入下一步了。
书中还提及圣严师父的自我四层次自我观,放在了整个人生的维度去看「我」: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消融自我。
读到成长自我和消融自我的部分开始有些吃力了,因为这部分正是当下的课题。我虽然有了「空」的体验和观念,但正如杨老师「假→空→中」的精辟总结那般,由于习性顽固,常常反复斗争。
「假→空→中」的概念看了很多遍,我结合自己的体会理解的是:假——观念与觉察层面,因缘聚合,想法情绪为假;空——行为层面,空生妙有,依据目标选择创造;中——身心层面,调服习性,出离心菩提心,发展慈悲与智慧。
转化
整个七大阶段的过程和书中第三个部分「转化」是同步交错的,并非先后。
很喜欢作者提到的《心经》的心无挂碍和《金刚经》的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两句也正是我反复在借事炼心时品味的部分,当读到“ 《心经》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可以修行的!”的感悟时,我也大吃一惊,马上找出《心经》原文和以前做的注释笔记,慢读慢品起来。
心中震动不已:真的如此!而且每一句话读时脑海都出现一个相应的画面,对经文第一次有了完完全全自己的理解:先是“观”法的提纲挈领、“自在”的人生目标、“五蕴”和“色空”的真相、戳破“苦”幻相,然后是关于“空”相的各种“无”详解,最后回到心无挂碍才有空生妙有……
这是我距离2012年第一次懵懵懂懂读《心经》已经过去了13年,终于有了自己的领悟,心中感慨万千!
在转化的部分,作者还提到了「放松」的意义,这也是我去年发现的重要关键之处,去年我回忆了了整个探索之旅,问自己为什么在2024年一年的转变有如重生一般大,我最后得出的答案也是放松,从脑到心,身体松静,变化的速度会加快,呈现一个陡然上升的曲线。因而读到此处,非常共鸣。
最后,作者提及了「孤独」,这部分很巧妙地,正是此刻,甚至可以说是这两周刚刚进入的课题。以前的我自以为可以独处,也因为身心自由,孤独时随时有消解之法,因此孤独感并不强烈。
而如今身处孕晚期肚子大了,不便出门,加之深圳近来天气炎热,情绪敏感,身体不适,伴侣也不予理会,我时常感觉孤独无处排解。F姐上周提醒我:你要学会享受孤独。这话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开始觉察并试着去做些改变,而书的阅读也刚好在这两日进入尾声,同样的字眼映入眼帘:“享受孤独是修行转化过程中的必要条件”。书中这部分关于孤独的体悟与诠释,给了我当下积极前行的力量,也是再一次肯定了向内求的方向,这一刻我一点都不“孤独”,只有同频共振的喜悦,对这份及时引领的满满感恩。
这本书应时而来,有如神助,这是我十几年阅读经历中从未有过的感受,再次感谢杨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