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地,我改变了》读后感

最近内心颇不宁静,不知怎的,薄薄的一本书,却辗转反侧,打开都很艰难。为什么?正如书中所说,困在日常的种种角色当中,在大千世界里面挣扎、交错、纠缠、疏离,伴着贪嗔痴慢疑,过着钱权名利情关……果然是,众生皆苦啊!这两个月,每每在苦中挣扎的时刻,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便哭笑不得,“静静地”,是啊,我怎么才能“静静地”呢?第一步,已经开始做不到……修行之路,实难!

最好笑的是,就这样一直拖啊拖,脑子里记着是最迟22号交稿,昨晚0点后突然翻出通知,是20号!一看以为已经截止了(误把0点当作24点),心头浓浓的怅然若失又如释重负。结果今天白天上班时刻,突然发现——咦,怎么又来了一遍20号,哦,还来得及!过山车般失而复得的心情啊。

杨老师的这本书,以理论为基,将心理学的术语结合自身经验深入浅出,是一本高度凝练的修行教材。没有故事,但假如你也经历过,便会明白作者在说什么。说实话,像从角色认识自我的七阶段,有些我没有经历过,所以读来有些晦涩懵懂。但至少让我知道关照自我之后,接下来的发展会经历那些个阶段,为自我探索和修行之路找到一把钥匙。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看到书中杨老师写道自己幼年时期经常爬树观察来往的行人,以及大学时候的翘课经历,在街上闲逛、看电影,或者对着圣象发呆、发出疑问又自问自答。这些看上去打破我们对传统“好孩子”刻板印象的点滴,那些看似“无用”“浪费时间”的行径,恰恰为今后观察、思考人生百态、开启助人的毕生志业埋下了种子。可见,人生中很多无结构、无目的的行为,恰是无用中的“大用”!这样想来,也许我们就不必在达不到某个角色自我的kpi时过分苛责自己了。

由此,我也想到自己青春年少时和初恋互生情愫,在严格管理的高中时代每日一封情书以笔传情、相互交流、排解内心。虽然看似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亦被严厉打击,可越到后面的人生越会觉得,这上百封情书不但写就了一段唯美又治愈的情感,且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文学和写作的种子,多年后的大学时代直到今天,它终于发芽了,我相信,它还会在远处的将来,开出花、结出果。

所以,请珍惜那些无用的时光吧,请大胆拥抱自己的钟爱吧!

除了无用的时光,还有繁琐的时光。杨老师写道自己在医院、在社区时,接触到不少“问题孩子”,有时甚至去警局调解打架。我看后忍俊不禁,这不正合了我的辅导员工作吗?起初这份1:400人的工作远非清高喜静的我所热爱,甚至厌恶想逃离,可经过漫长时间的磋磨,经过了很多历练甚至转化,我发现,与这些学生以及家长的接触,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社会的现状、家庭的问题、许多痛苦的症结,甚至接触到生命不能承受之沉重。让我这位在家的掌上明珠娇娇女的生命,多了更多的沉淀和慈悲。我想,修行的脚步一定是沉静的、厚重的,过程中眼神愈发坚定,自我更加博大。

                        关于角色与自我

我们每个人从一出生,即便没有自我意志,也会被社会、被家庭规训着推着前行,我们也许习惯了随波逐流、按部就班甚至你追我赶地完成任务,我们以为自己身处的轨道就是世界的全部。可是,倏然之间,当现实与理想出现碰撞甚至冲断裂的时候,我们才发现,自己不过是处在某个角色带来的茧房之中。种种角色以及角色与自我之间的冲突,是我们痛苦的来源,而苦,又使得我们主动或被动地踏上修行之路。

比如作为一个一路顺风顺水,家境、容貌、学历、工作看起来都没有短板的女孩,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场考试,那么接下来,她要迎接婚姻这场测验。于是,在传统社会和家族的期待之下,她找了一个符合大众期待、父母喜欢的男人结婚。可是,结婚之后才发现跟老公三观不合、性格迥异、无法沟通,自我在挣扎中体会到:原来两个人的孤独竟如踏荆棘、渡荒漠一般,远比一个人更甚!这是一场人生中前所未有的考试,仿佛此前的备考经验都不适用了。她的自我在高呼、在挣扎,她好想逃离,可是,想到父母殷殷期盼的眼神,她困于“好女儿”的角色之中,无法面对那种愧疚。

终于,压抑的自我绷不住了,与“好女儿”的角色产生了决裂,开始挣脱牢笼、破茧自救,她离婚了。自我胜利了,可漫长的愧疚却占据了她的心扉。伴着这个胜利,“好女儿”“好妻子”的角色似乎听到了碎裂的声音。怎么办呢?为了平衡,为了挣扎,她又试图在单位中做个好员工,做出成绩、赚到钱,以弥补她作为“好女儿”角色的不足。

原来,我们人生的种种追求,不过是在角色和自我中希求一个平衡和心安。有时把自己搞得很累,回头看看,又是凡夫俗子红尘角色的牵绊啊!

          修行之路——从角色中认识自我

杨老师讲到从角色认识自我的七阶段,第一阶段:人受制于角色的框架与位置、脉络,“不知我”;第二阶段:在角色的重叠、混淆、碰撞、疏离间,从关系中认识镜中自我;第三阶段:在角色的重叠、碰撞、分离间,对自己有了零碎的认识;第四阶段:积累零碎认识的点滴,小小的自我慢慢出现,有了与情境“交涉”的能力;第五阶段:有了角色界限,自我有了鲜明的主体性;第六阶段:对于角色界限有穿透性;第七阶段:以大我状态面对世界,与角色无别。

这段概括让我感到非常精妙,以我自己在工作和父母关系中的修行为例,走到了第四阶段,正在向第五阶段迈进,偶尔有第六阶段的体会,当然还远没有到达第七阶段的境界,但给了我继续觉知和修行的希望。

比如,五年前,我带着父亲的意志和期待,考上了外省的辅导员编制,受人尊重和羡慕,但工作内容和所受的压力、管束却是我拼命想逃离的。而这一工作的落差常常引发我的思考,于是出现了碰撞和缝隙。在缝隙中间,我看到了自己对原生家庭认同的部分,自己底层安全感的来源,何以从事这份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看到这个部分之后,我开始更加具有现实感、能够正确看待。而在职场当中,也曾遇到过责任压力重大的关键时刻,不与下属站在一起、只想让下属自己顶上的领导,我一度与这样的领导互生怨怼、冲突激烈。因为那时的我认为,人与人之间,怎能不将心比心、以诚待人?我如此真心付出,领导怎能这样对我!而那时领导对于我的打压和故意差评,也常常使我崩溃大哭、觉得世界有失公平。

可是,经过漫长的自我成长,过了那个阶段以后,我开始正确的审视当时的情境,并且认识到:领导和我,就是不一样的个体,她有她的思维和处事方式,她的确是一个和我完全不同的人!当我接受了这一点,我开始不再对她全盘否定,而是拨开迷雾去寻找和学习她身上值得借鉴的部分。与此同时,我们之间的距离也逐渐拉远。当她再次给我超额布置工作或者评价我时,我已经具备了“交涉”的能力,一部分心甘情愿地接受,一部分学会了屏蔽。而意外的是,当我更加“稳定”了之后,她再也没有恶意评价和针对过我了。我明白了,我开始树立起了角色界限,开始关照自己并看见她人。我终于修通了她的投射并不再接受,自此,我的内心生出了更大的慈悲。

而因为树立了角色的界限,我整个人不再像风雨飘摇的小树,时常被领导、被父母所影响,这时候角色终于具有了“穿透性”。我以前认为我无法长时间和父母一起生活,可当我在内心真正独立和与父母精神“分离”之后,我发现,我可以稳稳地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了,并且十分享受他们为我做的一日三餐,并生发出感恩。我不再会掉进他们的某句话里,甚至偶尔还含笑“打发”掉他们对我的担忧,我做“好女儿”角色的愧疚在觉知中越来越少,而我却可能正在成为那个真正的“好女儿”。如今回老家度假的时刻,久违的宁静上演在了我家。不禁感慨,幸福真的就是如此平淡而自由的滋味!

杨老师的书中,关系的部分也有非常多的感受和启迪,碍于时间所限,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未尽者,尚有万千……留给后续体会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