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上重读了张文质老师《教师的使命》“我为何关注本土教育学”的“一、二、三”,对“本土教育”有了更深的领悟。
一、“本土教育”要体现教育的在地性。它的内涵可大可小,它的研究思路一定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的。也就是说教育要考虑受教者的“成长情境”。但是在同一个情境中有很多的孩子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为什么有的孩子表现的很出色,有的孩子却不能适应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不能简单的把这一切都归结于命运,因为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生命中有着太多的偶然。但是在教育情境中,人跟人发生了冲突,不是偶然的。而是有一定情感基础的——原来人际交往的基础、个人的情绪基础,而这些也恰恰是教育中我们要分析和研究的东西。
张老师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他说有一个妈妈向他咨询,她的孩子做事情总是很慢,回溯孩子童年的重要事实:孩子小时候都是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四岁之后才跟着妈妈。爷爷奶奶本身对孩子的要求不严格,而且他们还有足够的时间帮孩子做一些事情,养成了孩子事事依赖别人、动手能力差的习惯,在孩子未上学之前,妈妈也没有太把这些习惯当回事,觉得自己可以代做的事情都帮孩子做了,但是孩子入学后才发现孩子的这些坏习惯非常令人头疼。张老师告诉这位妈妈,孩子上学了,你才发现他做事情太慢,想要试着去改变他也可以,但要知道:首先所有的习惯一旦形成了,想要改变是一件非常困难和漫长的事情。其次,你对孩子要有足够的耐心,没有耐心是不可能改变他的。第三,你要试着学会去接纳他很慢的行为方式,有可能他一直都会这样。有时候你太过执着于去改变它,而忽略了其他的问题,就会适得其反,有可能他的慢行为没有改变,你们之间却又产生了新的亲子冲突。这就是属于一个家庭的本土教育学。张老师说要回溯到真实的人,回溯到他真实的成长境遇,回溯到他真实的家庭教育的生长点,去解决问题,去接受问题。教育就是要落地到为不同的人们提供不同的教育服务,要回溯到一个真实的人身上,一个真实的情境中,这个是很重要的。
作为教师,我们不要随意评价家长的教育,因为你不知道人家家庭的具体情况;作为家长,你也不要随便拿自家孩子跟别人家孩子比较,因为家庭情况不同,家庭环境也就不同,教育资源也不同,孩子的成长状况也会因人而异。孩子出现问题时,首先应该关注问题的“成长情境”思考本源,方能解决问题。
二、张文质老师的“我为何关注本土教育学?”里面还讲了关于教师的成长,张老师认为要从本土上关注教师的成长,希望教师能够按照自己的模式真实的成长。希望教师在课堂上能用体现自己个性的真实模式成长,而不是受到太多人的批评影响,让言语交流方式处于正常沟通交流的方式,就是力图回到更正常、更务实、更贴近教育本质的状态。
三、是让孩子做真实的自己。张老师结合自己教育女儿的经历让我们知道,父母要培养孩子做真实的自己,让孩子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要,不压抑自己。张老师认为如果坏情绪被压抑着不能自由的表达出来,就很容易造成情感堵塞,日后如果遇到人生的其他问题,就不能自如的表达自己。这是我们不乐意看到的。因为情感堵塞让人一点也不快乐,孩子在人生的路上如果敢于做真实的自己,敢于自由的表达自己,敢于做开放而不压抑的自己,那么在未来,他就能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生活,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会恐惧、恐慌,或者说,即使不小心受伤了,也能够自由的疗愈自己。
反观我们自己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之中,有时候我们不自觉的常常的压制孩子的情绪,总觉得孩子的叛逆期到来的时候,情绪很暴躁,常常难以控制,所以有时候会忍不住站在制高点想要批评孩子,但其实在青春叛逆期的时候,孩子能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是因为有了自主的意识,家长应该感到庆幸。如果孩子能够在现实的家庭生活之中真实的做他自己,那她在学校集体生活里面遇到与同学交往的各种问题的时候,他就能够自由真切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会懂得学会拒绝别人,学会保护自己,不会轻易压抑自己的情绪委曲求全,敢真实的表达自己,这是我们所乐意看到的。也许,让他表达,让他做自己,他未必做得如我们所愿,但一定能活出自己的精彩。因为不管是人际交往还是学习生活,他都有自我的存在,孩子是很快乐的。父母鼓励孩子做真实的自己,在家庭里有包容不压抑的氛围,孩子未来的发展前景也许不可预测,但我们相信,孩子会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去把控自己的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