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孩子不良行为的真正目的,对解决亲子冲突,促进孩子成长非常重要,但绝非易事,这是因为行为本身具有多义性,同一种行为,在不同的情形下,可以有不同的目的。
例如,孩子把房间的玩具、绘本、马克笔等东西丢得到处都是,可能是他感到孤单了,想让大人来关注他,也可能是对大人没满足自己的要求生气了,以此来报复,“你们不答应我,我就捣乱,让你们来收拾”……
那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大人判断孩子的行为目的吗?《正面管教》中提供了两条线索,第一条线索是——大人对孩子行为的情感反应。
与四种错误的行为目的(见前一篇文章)相对应,大人会从孩子的行为中体验到不同的最初感觉,注意,是“最初感觉”,这种感觉常常被大人忽略,直接进入到下一个发怒、说教、责罚阶段。
下次,当孩子表现不好时,大人们可以先问问自己:是感到烦躁了,还是觉得权威受到挑战、被伤害了?……了解内心的真实感受后,再对照上图,就很容易知道孩子的目的了。
实践证明,这张参照表确实可行,帮助了很多大人了解他们的孩子,为后续解决问题打下了基础。但是,如果大人感受不到自己这种“最初的反应”怎么办呢?
不急,还有第二条线索可以帮助我们。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