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会谈,都会有很多的觉察。比如,
1、全然地聆听。
我在第二周的会谈中,真正感受到了“全然地聆听”是怎样一种状态。这个时候,我的脑海里是没有“我”的概念存在的。换句话说,我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客户身上,集中在她的表达、思维和行动上。
这种全然地聆听,会带来两个连带效应。
第一,在全然倾听和有力发问之外,我的大脑没有多余的空间再去对客户的言辞做主观评判。我猜,大师级教练的不评判,可能是在此之外的游刃有余、超然超脱?但在当时,我的大脑带宽是不够我再有多余的脑力去评判的。那正好。全然地倾听和不评判,也是这周客户给我的两点最重要的反馈。
第二,不愁没话说了。约谈开始前,我确实有想过,我有那么多问题让客户说上一小时吗?万一冷场怎么办?但实际做起来就知道,当你真正做到对客户全然地倾听,就会自然而然与其建立起一种亲和、信任的关系。这时候,客户会很愿意对你敞开心扉,源源不断地表达。
2、封闭式vs开放式问题。
我对问题形式的感受经历了一些反复。
最开始的两周,我都很小心。因为书上说,问封闭式问题是教练提问的十大误区之一。封闭式问题会关闭客户讲述的大门(只需回答“是”或“否”,“有”或“无”),教练就无从了解客户更进一步的想法并启发行动。
第三周时我发现,封闭式问题不一定是整个约谈的致命伤。在约谈中,问问题的方式只是“术”,这方面的失误可以通过其他技巧来弥补。比如,觉察到之后立刻补刀,问开放式问题。这种可以做到了无痕迹,只是教练自己心里有觉察。又或者,当客户对教练产生完全的信任时,即便我问了封闭式问题,她也会接着这个话题继续往下说。效果与开放式问题可能差别并不大。
当我不再纠结要问的问题是哪一种时,我的大脑就不再关注于怎样问问题,而是腾出了一定的空间给我提升能量状态。当我在约谈当中更放松、更自如,或者换句话说,能量状态更高时,我就可以从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把握会谈的方向,关注双方的状态,而不是陷入具体问题的细节。
然而,正当我有点洋洋得意时,第四周给了我当头一棒。由于对问题表达形式的轻视,我在前半部分提出了无数磕磕巴巴、繁琐反复的封闭式问题,后半段才调整回来。虽然客户仍然在会谈中有所收获,但是我意识到,简洁、有力的开放式问题确实能够更好地支持到客户,拿到他们想要的成果。
3、询问客户对会谈过程的反馈。
每次正式会谈结束后,我都会询问一下客户对今天会谈的感受。我知道,通常的教练约谈没有这个环节。也许是要表现出教练的专业性,也许是不想脱离客户约谈的主题。
然而,作为一名刚刚入行的实习教练,对自己教练过程的感知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感知,一方面来自教练过程中的自我觉察和事后回听录音的分析,另一方面也应该来自客户的反馈。卖东西的问买东西的,你觉得我的产品怎么样,哪些地方有需要改进,这不是应该的吗?
忘记从那里看到,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一直到七十岁时,每次咨询完毕都会问他的来访者,“你觉得今天跟我的联接怎么样?” 大师尚且如此,我又有什么好顾虑的?所以我决定,今后的每一位客户,每次会谈,我都会问这个问题。
暴露自己的缺点并不可怕,怕得是人有短处而不自知,还要伪装自己很专业。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有进步的空间。唯有真实、坦诚地沟通,才能真正收获有价值的反馈。你们,我的每一位客户,都在帮助我进步。
我的客户和教练一再说,我有很强的亲和力。我觉得,这可能来自于我彻底得甚至有点“二”的真实与真诚。换句话说,就是我不装,也不会装。好吧,我承认很多时候我也有点“傻”。_
4、约谈当时的感受与事后回听的感受,差别非常大。
同一个约谈,教练自己当时的感受,与事后回听的感受,以及客户一方的感受,差别可能非常大。
比如,第二周时,我在教练过程中的自我感觉是不太好的。然而结束时,客户给我的反馈却是,感受到了我全然的倾听与敏锐的直觉。这个评价太高了,我一时有些无法相信。然而,当我事后回听录音时,发现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这次访谈还是蛮顺畅、蛮有效果的。实际上,它并没有我自己以为的那么糟。
这种感觉上的差异说明了:(1)不要妄自菲薄,你自己以为的差,在别人眼中也许根本就不差;(2)自身感受与对方感受的差异,也说明教练自身还没有修炼到身心合一、内外一致的境界。如果真正做到内外一致,自身的感受与对方的感受,应该是差不多的。
5、一定要尽早开始实践。
在准备第二周的会谈之前,我又翻了一下《被赋能的高效对话》这本书。这是著名的国际教练培训机构,埃里克森学院创始人及院长玛丽莲.阿特金森博士写的《教练的艺术与科学》三部曲之二。
然后惊奇地发现,现在看书里的内容,跟我开始教练实践之前看,感受截然不同了。实践之前看,只是单纯地学知识,是头脑层面的理解。实践之后再看,书中的每个字、每句话都好像活了起来。开放、亲和、倾听、放弃控制,这些原本只是字面意义上理解的词汇,现在通过亲身感受,获得了真实的体验和更为深入的理解。
看到朋友圈里,正念的助教老师发出一段有关正念减压疗法创始人卡巴金老师的感悟。她说,“跟随他到每一处,听到的,感受到的只有六个字:练习 练习 练习。就像你的生命依赖于它一样。”
教练也是一样。一名好教练的养成,学习与实践,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对于有兴趣从事教练行业的朋友,我的体会是:一定一定,尽早开始实践。然后,不断地练习,练习,练习。
最后再引用一段助教老师的话。“一些计划和担心常常会让自己脱离当下,焦虑烦躁。当我越来越多地静坐,嘿,一些事情的答案自然呈现出来。就像童(慧琦)老师曾经所说:关照好你的练习,让练习关照好其他的。”
所以,继续练习吧。
(2017.05.27 by Su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