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通篇讲的都是庖丁高超的解牛技术,却在文章最后一句提到了养生,这是为什么呢?
道家的核心观点就是要顺应自然。庖丁解牛的整个过程之所以看起来极富于美感,正是因为他追求的是“道”而不只是“技”。“技”是可视可感的,但在四肢躯体所掌握的“技”无法到达的地方,“神”就可以畅通无阻去做“技”做不到的事。其实以现在的观点来看,“神”可以理解为是潜意识。而潜意识的这种巨大能量正是因为依乎天理,也就是依据自然的道理。“道”是生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因此用“道”可以顺其自然地完成用“技”完成不了的事情。
文章最神奇的部分在于庖丁达到无为境界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只能看到牛的外在形状。和普通人一样,这是以“俗眼”看牛。这个阶段又被称作“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阶段。面对新事物,我们得到的信息只有表象。如果不去细想事物背后的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那么我们对这件事物的认识也就仅限于如孩童般单纯、直观的水平。
第二阶段是“未尝见全牛”,就是已经认识到牛的内部结构,并且可以在脑中就把牛看做可以拆解的东西,这是以“智眼”看牛。这个阶段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经过在生活中的不断碰撞,我们渐渐看清了很多事物背后的奥秘,渐渐懂得笑容的背后不一定是真心,公平的背后可能是利益,光明的背面也可能是阴暗。生活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有可能迷失,也有可能绝望。生活带给人理性的思考,也带给人痛苦和挣扎。
第三阶段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这是以“智眼”看牛。这个阶段是“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的阶段,是一种历尽沧桑后的洞悉世事,阅尽千帆后的返璞归真,心明眼亮,大彻大悟。“世事大梦一场,人生几度秋凉。”什么名利,终究只是虚妄;什么执念,其实都是枷锁。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此时已了然于胸。看山时可以穿透迷雾,看到山原本的模样;看水时也可以穿过障目之叶,去发现真正的美。
现在回到题目的问题,庖丁解牛到底和养生有什么关系?
在《庄子·养生主》开篇开头有一段话可以作为庄子思想非常精炼的总结概括: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因体乏神伤而处于危险的境地。已经这样了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就真的太危险了。庄子认为“善”应该发自内心,不管这个“善”是大是小,都不能和名利有关。这里的“为恶”不单指做坏事,也有不被周围的人包容、理解的意思。做事要尽量跟着自己的心走,有时迫不得已做一些坏事,一定不能违背法律规则。以自然之性情,既不触犯法律,也不要得罪人,被人所怨恨、报复就行了。最好还是“无为”,明哲保身。
对待我们的身体就像对待我们的灵魂一样,“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强求,不纠结。“以无厚入有间”,不去对抗那些可能伤害自己的矛盾,不要“知其不可而为之”。要尽量遵循身体的规律,针对身体的具体问题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不应该违反客观规律的限制,而应顺从它,才能“保身、全生、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