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明白却不得明白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以此来说明另外三个方面,就不要再教他了。”
这里主要说的是孔子的教育方法,他提出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在教学方面,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做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学习知识,怎么样才能学会并记住呢?我的理解是只有自己悟了,自己真正理解了,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才是自己学到的本领,这样以后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是有时候,会有一个瓶颈,无法去明白或者清楚的表达出来,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位好老师来点拨一下了。
这些年我在微信读书里看了很多本书,但是我还是写不好文章,我想最主要的还是我缺少思考和践行。书里的知识,我看到了只是知道,但只有经过我的思考和琢磨,转化为我的想法并行动起来,才能内化为我自己的知识。所以从现在起,我看到了深刻的句子或者好的句子或者感兴趣的句子,我要及时记录下来,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结合实际去分析下,这样我才能记得更牢固些。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会立马有效果的,需要耐心。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知道和做到的距离。心动不如行动,赶紧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