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雅子
好久没有写东西了,不是没有写的,而是因为懒惰。这懒惰也绝对与年龄有关,岁数大了,阅历深了,往往对人、对事的洞析也俱备可以接近真实或真相的水准。一想就有了结果,就不再有为过程折腾的冲动与干劲。这就好比高超的剑客,有了一剑封喉的本领,还耍什么花枪呢?
思想上的懒惰,也是因为读了很多有用无用的杂书所致。那些有用的书,比如专业书籍、业务管理方面的论著什么的,也多半在年轻需要的时候出了力,而现在就没有大的必要去学习借鉴了。不是这些有用的书不好,而是对于我而言,用不着或者也用不上了。面对屈指可数的执业年限,现有的知识储备够用即可了。而那学到老用到老,也基本是用来骗人,鼓励那些资历尚浅的人的。说得明白一点,还有几个人能做到天天看一点有用之书呢?
至于那些无用的书,比如时事杂志、古今奇闻故事、名人传记小说,乃至哲学……看似无用,却给予了我精神上的滋养。一方面能帮我更直接看清我处的环境,面对的人与事,一方面又让我体验到本无法体验到的生活,哪怕多是虚拟或者凭臆想构建的,也是种无可替代的精神满足。但也正是这些无用的书读得多了些,思想便更向懒惰靠拢,一想到无论事物怎么发展变化,人生怎么跌宕起伏,都不过是种种必然,是过眼云烟。
虽然我这么说,但是身边有书,无论有用无用,我还是禁不住要翻看的。我的懒惰往深层次解析,应该是了解了生命本质后感知到的乏味与无聊。生命中绝大部分的事,如果用意义去考量,就根本没有意义,更谈不上价值。所以,不知所以的活着的人,看上去更执着,更快乐些,也更痛苦些。即得即逝,即逝即得,来的匆匆,去的匆匆,去的匆匆,来的匆匆,不思想根本,也没有思想根本的能力与渴望,因此,爱与恨,欢与悲,得与失,就显得很世俗,很淋漓。而我这种极易感知到乏味与无聊的人,就对爱恨、欢悲、得失麻木得多,生命中的经历躲得开吗?必然的,就这样,不这样就那样,所以极易释然。
有了这样的思想,其实我也担心,这是种悲观主义,会影响到我工作、生活的动力。但具体到工作上、生活上该做的事也做了,并且做得也很好,与我这种赤裸裸的惰性思维似乎也并不冲突。我细想想,因为我工作、生活中并不时时刻刻思考着结果与意义,而更多是主动或被动选择一种状态,一种方式。靠这种延续状态与方式,我将日历一页页撕下,撕成了我的过往,撕成了我的历史。我的过往,我的历史,虽不惊天动地,但也足够对得起我这极其平常的人!
用我的惰性思维来解释我过往与未来的行为也极其靠谱。比如别人对我好,我也明知我怎么做才能让人家感知到我的好,维持住彼此相互的好。可是半途而废、知难而退、偃旗息鼓的一方往往都是我。但要说我无情无义,肯定是错的。不想让人从思想、情感、行为上负累才是我的真实。人走茶凉,相安无事,乃至别来无恙,见时轻欢别也无纠,有事就做无事不扰,才是常态,也是常情,更是长久。可惜懂得这个道理,且喜欢这样交往的人不多,人们更喜欢嘘寒问暖、小恩小惠,虽然这些其实都很虚假,但很受用,因为没有多少人,真耐得了不相往来的寂寞。人们要靠这些有温度的虚假过活,这样才有真实的存在感,才感觉有意思,是人群中的人。
有人说我聪明,我肯定也否定。如果说从我对生命本质的认知,对生活哲学式的态度,我应该算是聪明的人。越来越懒惰就是证明,不愿纠缠,不愿辩解,不愿你来我往的应酬。如果说从本职工作,为人处事,交友郊游,乃至异性交往等等,我其实是足够笨的,别人看到的玲珑并不真实。工作靠经验的积累,靠以实为实。为人处事凭自己的真实及真实的心理感受,我真了至于别人真不真就不在我的思考范围了。也从不拿别人对我真不真折磨自己。这一点倒也应归于聪明。交友郊游,我百分百是被动参与的一分子,不够热情,也不够大方。因为被动的,不是情愿的,所以表现是不积极的,至于讨不讨喜,我也不知道。时间久了,朋友们对我也就形成固有的认知印象,他就那样。我也懒得解释,也就接受他们给予我的认知印象。曲高和寡,我又何必非要觅知音呢?并且,有时的我也特俗。至于异性交往,分寸感与责任感最重要。欲望与罪恶同在,美好与痛苦同在,遇到对的人,也不见得能做或不可以做对的事。懒性思维给予异性交往方面的帮助就在于淡化暖昧,溶化情结,让那种见不得光的欲望,不了了之,归于虚无。可怕的并不是异性,是自己的欲望。从人性角度理解异性交往,无论发生的事多荒唐都是那一刻身心需要的。谁否定它,谁就极端虚伪。但谁肯定它,谁就必将失去人性的光辉与生活的光辉!
说到我的俗,我也得庆幸我的惰性思维。不然的话,酒精作用,胡说八道,脏话连篇,乃至荒唐种种,危险边缘,人性的丑陋与性格暗面,一旦得逞,我就会碎成渣。在有谁没谁都一样,在有我无我都可照常,在有什么也没什么的惰性思维约束下,指引下,我的氧化还原能力还真的很强。批评自己,剖析自己,必须狠一些,因为一个人很难听到或者不相信外来的评价之音,总愿为自己寻找理由,自己的错都情有可原。胸怀不够,借口来凑,格局不大,迷信瞎话。这人性的弱点,不及时止损的话,就容易按照别人口塑腹撰的样子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失去自我,不能主宰自我,不自知,且还自以为是,常常愤愤不平,岂不是很愚蠢吗?
我也常常说话不算数,比如答应了人的邀约,比如说请人如何如何,比如说送人什么什么,再比如回老家,看生病的同窗,某些陪伴,等等……往往都没及时兑现,或压根没有兑现,且也不想兑现了。这些都源于我的惰性思维。有些事不去做,反倒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免了很多不必要的牵念。所以,这样说来,我也确实属于缺少些人情味的人。不过,面对理性的人和事,我却会尽心尽力感性而为;而面对感性的人和事,我理性一些,也就不必苛责自己了吧!至于真正的情谊,又哪有靠我请你,你请我,我又请你,你又请我而巩固得住的?那种“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或者“诗酒趁年华”“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的大雅又大俗的知交实在是可望而不可求的。我说话不算数的事应该会减少的,因为,有些事,我懒得再说,再答应,再约定!
思考来于闲时,闲时的人才有一副最真实的面孔,最自然的情致。闲时不闲地思考,才最接近人的本心,才最能够体验到“我思故我在”的“在”。
以我惰性思维认知人生,我想人生就是根被动点燃了的蜡烛,用短暂的光明给黑暗之母以温暖的报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