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信心与动力,也为各领域发展提供了深刻启示。对于基层发展而言,健全党组织实质作用发挥机制,正是激活“红色引擎”,推动基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夯实组织基础,让战斗堡垒“强”起来。基层党组织是基层治理的“主心骨”,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坚强有力,才能为基层治理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要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着力解决力量不足、能力欠缺、动力不够等问题,补齐乡村工作短板。全面落实基层减负举措,完善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工作机制,运用减少考核事项、推动“多考合一”等措施,坚决破解基层考核繁重、指标繁琐、材料堆积等问题,真正将有限力量投入到推动基层发展的有力实践中。探索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的工作覆盖到合作社、企业之中,以“支部+党员+农户+企业”的模式,带动农民走好稳定增收、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强化队伍建设,让先锋模范“动”起来。农村党支部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战斗堡垒,基层党员干部队伍是乡村全面振兴的主力军。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坚持“选优配强”与“派驻帮带”相结合、教育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典型带动与后进整顿相结合,建设政治过硬、本领过硬、能力过硬的基层干部队伍。选优配强基层“领头雁”,全面实施村干部学历能力双提升行动,定期组织开展村书记经验交流座谈、“擂台比武”,加大致富带头人培育。聚焦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从农村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注重把优秀党员和群众培养成后备干部,将农村优秀人才吸收到党组织之中,组织到乡村全面振兴一线,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思践悟、淬炼成钢。建好用好乡土人才信息库和需求库,想方设法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大力支持“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扎根农村,逐步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雏雁丰翼”的生动局面。
聚焦产业发展,让集体经济“活”起来。产业兴旺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是富民增收的关键所在,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根本前提。基层党组织必须扛起抓党建促乡村全面振兴的政治责任,聚力谋创新、赋新能、提质效。坚持党建引领,紧扣区位条件、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等不同村情实际,按照“一村一品牌”“一支部一特色”发展思路,制定形成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探索“党建+合作社”“村企联建”“电商产业”等发展方式,力求实体挣钱、资源增钱、资产生钱。坚持抱团发展,开展“结强村、学强村、争强村”活动,组织经济薄弱村与经济强村“一对一”“多对一”结成发展对子,建立常态联系、组织联建、活动联办工作机制,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探索帮促发展,依托“第一书记”、金融村干、农技专家等帮扶力量,凝聚机关企事业单位、南北结对村(企业)、本地经济强村等帮扶资源,开展全覆盖帮扶,不断拓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子。
创新治理模式,让基层治理“优”起来。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党建机制通过联结不同主体和协调各方关系,展现出统筹各方的整合优势。基层党组织通过构建跨组织网络,促进“条块”协同,在推动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部门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消解了“条块”关系中的内在张力。基层党组织还通过构建不同主体参与的基层治理结构,有效吸纳社会各种主体参与基层治理,汇聚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稳步推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加强党的领导,提升基层治理组织化水平。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基层治理的全过程各方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打造素质优良的基层干部队伍,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畅通和规范经营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新就业群体等参与基层治理的途径。厘清不同治理主体的权责范围和相互关系,促进政、企、社、民不同主体加强合作,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而基层党组织则是基石中的关键支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让“红色引擎”在基层治理中澎湃不息,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强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