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很多人在朋友圈发状态,励志要读30本或者50本书。看到这样的状态,我心里出现的OS就是:大概率又要完不成了。其实就算完成了,仅仅是为了朋友圈打卡而读的书,又有什么意义呢?
很多人误解了读书的意义,也误会了读书的方法,在我看来读书是为了解决问题,如果仅仅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发朋友圈而读书,那你不如用读书的时间来健身,这样对你的帮助反而更大一些。
所以如何选择你的新年第一本书,我觉得你要认真的反省自己,你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最大的危机是什么,然后针对性的去选择一本经典书籍,这样读书才能够让你过上更好的生活。对于刚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一些管理类或者成功类书籍并无益处,很可能时间管理、职业技能类书籍对你更有帮助。总而言之,你要清楚的认识自己,才能挑出最合适自己阅读的书籍。
曾经有位老师告诉我:读书就像是照镜子,让自己对照着书上的内容去比照,看看自己哪里没做好,然后去修正,唯有这般用功,才能够算是读书。唯有对自己有帮助的经典书籍,才值得投入这样大的力气去做,否则把时间投入到文化垃圾中,和玩游戏也无差别。
如今出书非常容易,当你去亚马逊搜索自己想要阅读书籍的关键词之后,会搜到一堆书籍,李笑来给的一个选书原则我觉得很棒,推荐给大家做参考:
1 出版社
每个出版社的出版能力各不相同,也各有所长。尽量选择在锁定的领域里知名的出版社。反正你不能买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精通Python》——这当然是玩笑,电影出版社没出过这么一本书。
2 作者
靠谱的人写出来的东西靠谱。在决定是否花时间精力去读之前,可以花一点时间去了解作者。注意,要去了解作者在该领域中的能力,至于作者的其他方面,必须暂时放在一边。
3 版次
第一版的书,慎买慎读。再版次数越多,说明此书的内容越经典。优先选择那些“第 n 版”(n 越大越好)的书。
4 印次
有时,要学习的领域太新,乃至于只有第一版的书。那就要看,有没有那种印次已经很多的书:比如,第一版第 n 次印刷(n
越大越好)。
5 印数
即便最终你不得不买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书,那也最好先看看印数。首印数量太少,可能说明出版社对其销量没有信心……
6 “编”与“著”
编著这两个字经常放在一起,但实际上有天壤之别。“著”的意思是原创成分更多,“编”的意思是"拿来放在一起"……有的书缺德,把两个字放在一起用“编著”糊弄读者。当然要优选“著作”。
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为了习得知识而去读书,多是技术文献之类的“非虚构类书籍”(Non-Fiction)。如果书后没有详尽的“参考文献”列表,那这本书不值得读——更多
的可能性是,那并非是作者用笔写的,而是他用剪刀浆糊拼出来的东西。这一条格外重要,真的在乎它,就会知道中文书中,可选择数量其实很少。
另外,好书的“参考文献”往往相当于一个地图,你按图索骥,就会找到更多好书、经典书。
8 索引(Index)
好的参考文献,或者说,合格的参考文献,是要有详尽的索引的。印刷版的书,没有索引,就没办法检索——那书的用处何止减半!当然,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更喜欢电子书的重要原因:可随时全文搜索!
9 尽量不读译作
这是很有“偏向性”的固执看法(stubborn
opinion)。尽管译者永远出于好心,但好心未必带来好结果——这又是事实。既然你决定继续读下去,还是先接受这个建议吧。
更为重要的是,学门外语(尤其是英语),根本没那么难,甚至很容易,能不能学,能不能学会,只不过是学习意识问题。
以上几个原则,尽管简单,但是如若你将他们拼起来应用,就会发现,市面上书确实不少,值得看、值得读的真的不多。于是你就释然了,于是你就淡定了,于是你就不害怕精读了……
10 花点时间去读书评
Amazon、Douban上的书评都很棒,尽管也需要一点点的甄别能力(遗憾的是,豆瓣上“书托”越来越多了——读中文有很多“意外的负担”)。
11 看看牛人在读什么
网络时代有很多方法可以去了解牛人们在做什么,牛人的共同特征是喜欢分享。他们正在看的东西,是他们筛选过后的,常常有很大参考价值。注意,是“参考价值”,不一定是“价值”。(这里有个很好的例子:SomeBooks for Software-oriented Humans,文章作者是Pat Maddox,Rspec核心开发团队2号人物。)
当然真正重要的是,你要不断的去尝试,去做选择,只有经过多次选择的磨练,你才能不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书,所以新年里你挑选的第一本书是什么?
关于我自己的读书感悟和交流,我会在知识星球和大家进一步交流,扫码即可加入,欢迎大家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