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所著《史记》堪称中华民族自黄帝以来至汉武帝时近三千年的成长史。其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构成了对近三千年来中华民族成长历程的全景式回望和记录。它生动地回答了中华民族的由来和追求,阐释了中华民族历经沧桑形成大一统架构的自然渊缘和思想政治根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的集大成者。
《史记》堪称中华民族成长历程中近三千年间民族融合、生存状态、人心向背、政治探索、国家治理规律与经验的艺术总结;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生存与发展、战争与和平等生动实践和艰苦历程的艺术再现。其中智慧与韬略、经验与教训;其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鞭笞,对自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人生真谛的认知,足以为今世后世所资鉴。
《史记》荟萃着中华民族近三千年来形成的治国理政的传统思想和基本原则。其中反映的民心向背、民惟邦本的思想;集中统一的思想、协和万邦的思想;发展生产、奖掖民生、治山治水的思想,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浩大胸襟和艰辛探索,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深遂韬略和宏伟志向。《史记》同时记述了大量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反映出社会底层的人生面貌,阐发了百姓的生存智慧和人生追求;以其对人性的深刻探掘,成为人性的基因图谱;既有对性本善的叩问,也有对性本恶的质疑;以其朴素的辨证逻辑讴歌人性的光辉,堪称是阐释人性、滋润人生的宝典。
司马迁约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是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人。他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笔者认为,他更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如果没有他独道的思想内涵和精妙的艺术阐释,《史记》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就不会在中华民族文明史上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史记》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句话无不闪烁着思想的光芒;这光芒穿越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至今仍照射在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时空上,成为中华民族认知自我、超越自我、维护国家统一、创新跨越、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司马迁是中国龙的第一位雕镂者。他以其可以“藏之名山”的鸿篇巨制《史记》,多视角、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地状写了中国龙的形成历程,反映了中国龙近三千年的历史作为、特别是中国龙的性情品质和对天地大道、人间正道的认识与追求。《史记》的每一个读点故事都是读者认知中国龙的一个鳞片,或说就是中国龙生存的大海中的一条美丽的锦鳞;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盛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信息和博大而坚强的基因,不断给我们以新的启迪、感动和自信。这是笔者以锦鳞入书名的出发点。
《史记》素有政治家之读、学者之读与平民之读。政治家重在探求为政之道,学者偏重学术研究,平民意在了解历史、增强家国情怀。笔者更倾向于平民之读,认为这是国学深入民心、滋养人生、唤起国人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本书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把其中颇具思想性的读点梳理出来,共一千一百余篇。每篇既独立成篇,又彼此相关浑然一体;取其名为《千余锦鳞窥〈史记〉》,使该书既易懂又完整地呈现给世人;使听众或读者既能全面掌握《史记》的根本内容,又能把握其思想内涵。希望以此为太史公的《史记》走向大众、提高国人国学修养搭起新的桥梁纽带。笔者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史记》为底本,参照其解注,基于自身理解和日常积累,疏理了一千一百余读点故事。既有重点内容的摘录,又有白话翻译,还有对其思想性的探微。谨向上海古籍出版社致以诚挚的谢意。
值此成书播出之际,我想起了我的恩师、已故的常秉臣先生。他毕业于旧时的北京辅仁大学,曾授业于高等学府,是地道的北京人。由北京而至锦州,由锦州而至沈阳,由沈阳而至丹东,由丹东而至青椅山农村;历尽“文革”蹉跎,其犹未诲;上山下乡经年,诲人不倦。是他的一句“中国人要读点垫底的中国书”的教诲,让我产生了对国学尤其是《史记》的兴趣,并坚持完成了这部书的疏理编撰工作。我向我的恩师常秉臣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我的女儿,她为我承担了大量的录入校对工作。对书中错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