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文公七年(公元前620年),晋国元帅赵盾认为晋国内乱已平,是时候向中原各国展示一下晋国的实力,让他们明白谁才是中原霸主,于是这年八月,赵盾召唤齐昭公、宋成公、鲁文公、卫成公、陈共公、郑穆公、许僖公、曹共公在郑国的扈地进行会盟,会议的主题是向诸侯各国介绍晋国新君晋灵公,然而实际上晋灵公一直呆在晋国喝奶根本没有出席这次会议,赵盾成为了这次会盟的主持人。扈地会盟影响深远,赵盾首开以臣子的身份主持会盟的先河,以此为标识,周朝的立国之本“周礼”已经无法再制约贵族们的野心了,春秋各国的权力都在向大贵族们倾斜。
扈地会盟还给史官们出了一道难题:晋国代表赵盾是臣,其余各国代表都是国君,怎么下笔记录这件事?《左传》中处理的方法是把国君们的名字写在前面,赵盾的名字写在最后,以示君臣有别。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赵盾通过这次会盟彻底的打响了名声,晋国国君的威望则遭到重创。
扈地会盟时还有一个小插曲,鲁文公由于对赵盾这种僭越礼制的行为非常不满,所以故意迟到了。对于鲁文公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鲁国作为周公后裔,一向以礼乐之国自居,即使是在中原各国中对于周礼的保留也是最完整的,鲁文公根本不想参加这种完全“不周礼”的会盟,但是又害怕晋国的霸权,只好以迟到这种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鲁文公不满,赵盾比他更不满:“劳资找你开会,你居然敢迟到?”赵盾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第二年赵盾就带领大军攻打鲁国,在晋国的刀剑面前鲁文公的不满立即烟消云散了,他匆忙派人向赵盾道歉,至于国君向外国的臣子道歉合不合周礼,他大概是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个了。这是两千六百多年前发生的故事,是不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所以说霸权这个东西,自古以来的本质都没变过。
在展示了大棒之后,接下来自然就是蜜糖了,此时出场的是郤缺郤成子,他劝说赵盾把晋国之前占领的卫国土地还给卫国,《左传·文公七年》:“叛而不讨,何以示威?服而不柔,何以示怀?非威非怀,何以示德?”总之就是在劝赵盾恩威并施,不能一味靠武力征服诸侯。赵盾听从了他的建议,把晋国占领的卫国、郑国土地归还,两国感恩戴德,表示一定会听从晋国的领导。关于郤缺可以多说一点,由于他被封在冀(今山西河津东北),所以又叫冀缺,这也是“冀”姓的由来。
赵盾自以为晋国朝堂已经完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了,然而这次他错了,对他不满的人还是存在的,这些人就是跟“少壮派”争斗中失败的“老干部”们:先都、箕郑父、士榖、梁益耳、蒯得。晋襄公还活着的时候他们这些人还能做到以大局为重,然而随着赵盾的势力越来越大,这些人的不满也越来越多,偏偏这时候还有人火上浇油。不知死活的这个人是先克,先且居的儿子,这位官三代自从跟赵盾勾搭在一起之后就官运亨通,狐射姑被驱逐之后先克被提拔为中军佐,成了晋国的二把手。升官了之后自然要作威作福,但不知道他脑子里进了什么水,居然强抢了蒯得家的田地,实在是欺人太甚,忍不了的蒯得等人派人打死了这个烦人的官三代。这些人的行为引起了赵盾的警觉,在一番布置之后赵盾先后逮捕并诛杀了先都、箕郑父、士榖、梁益耳、蒯得五人,这五人当时都是卿大夫,“赵盾杀五卿”指的就是这次政治斗争。
最后一批也死了,至此晋国朝堂上反对赵盾的势力被彻底清除干净,赵盾也觉得差不多了,于是他重新调整了一次“六卿”的席位:中军将赵盾、中军佐荀林父、上军将郤缺、上军佐臾骈、下军将栾盾、下军佐胥甲。这些人中除了中军佐荀林父是中间派之外,其余人全部是赵家的党羽,赵氏一族的势力,达到了最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