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作者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从科技哲学的角度,对科学的发展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对于我来说,它使我更全面地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现代科学,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如何形成和演变的,同时不盲从“科学”本身。这段时间我会边阅读边进行总结和思考。
在伊安·哈金(Ian Hacking)写的导读中,介绍了本书的主要脉络。所谓科学革命的“结构”,指的是科学的发展方式:1.具有一个范式(paradigm)和致力于解谜的常规科学;==> 2.发生严重的反常现象,引发危机;==>3. 新范式诞生,危机平息。科学的发展历程,大致是这样周而复始的规律。
而虽然科学的信念在于求真,新范式的产生,与其说是因为其真,不如说是由于世界观的转变。
这一点上,让我醍醐灌顶。尽管我们一直在追求客观真理,但是由于人本身就是主观的,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本身就带有主观色彩,同时也受到所处时代的思想、技术等方面的限制。
当我们回顾科学历史时,会发现许多当时人们认为的“真理”,如果不是错误的,也是片面的。而此时此刻,我们所认为的真理,其实是我们当代的世界观的体现。客观真实存在,我们对客观的解读,可以无限接近于真实,但始终是片面的,即使是求真的科学界也是如此。也正是如此,使得科研工作者们对于“真”孜孜以求;同时,我们也更要清醒地意识到科研的局限性,永远保持谦逊和质疑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