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过《少年的你》,只要是家长,都会有一丝心疼,哪怕只是一闪而过。
坐在银幕前,面对陈念独自一人走夜路,在小巷子里被魏莱一行人剪头发、拍裸照,走投无路,只能躲到小混混(小北)家中去的时候,天下父母会不会有一种隐隐的担忧:
我的孩子会不会遇到这样的事?如果是我的孩子遇到这种事,他该如何面对?
可怜天下父母心,不能说这样的担忧“纯属虚构”。
因为,再强大的父母,也不可能形影不离地保护自己的孩子!
因为,再乖巧的孩子,也不可能保证让每一个人看得都顺眼!
这不,近日,几乎是与《少年的你》同时,又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校园霸凌:
《因不想与对方交朋友,17岁女学生遭校园霸凌扒衣录像:已介入调查》。事件发生在广州天河区某学校。
受害者的父母,表示不接受私下调解,对校园霸凌零容忍。
照理讲,择友是个人的事。交不交你这位朋友,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意愿。
难道说,我喜不喜欢一个人,还得别人说了算?!这还有尊严和自由可言吗?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今天又不得不搬出来了!
我们当然不赞同也不主张以暴制暴。但绝不姑息养奸,更不能忽视每个人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锻炼。
01 面对霸凌,你的表现暴露你的能力
让我们回顾一下,《少年的你》三个“少年”在面对霸凌时的不同表现:
胡小蝶,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霸凌,忍气吞声,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最终,以跳楼自杀的方式逃离了校园霸凌。
她如果懂得向长辈、老师或者有关部门救助,结局或许不一样。可惜,她没有这般勇气,更没有这般能力。
陈受到小北保护之后,另一位女生又遭受霸凌,好在她并没有像胡小蝶那样默默忍受直至离去。
但她的“反抗”依然显得稚嫩,无法进入解决问题的环节。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其结果,陈念也受牵连。
陈念,面对霸凌,很显然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
除了不像胡小蝶那样逆来顺受,懂得推,懂得跑,还能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靠”小北(虽然很无奈)。
至少,在她心底“要走出去”的念头从来没有熄灭过!这一点,难能可贵。
也正是如此朴素而又强烈的“抗命”意识,使得她扛住了“扇耳光”、“拳打脚踢”、“剪头发、拍裸照”、以及最后的压力,考出了632分的优秀成绩。
更优秀的是,她最后还战胜了自己的心念,勇敢面对法律的裁判。
可以说,陈念是影片中真正走出霸凌阴影的人物。
02 比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具备解决问题能力的,熟读再多的书,也会吃苦!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后来,赵国任用赵括带兵打仗,一败涂地,他自己也一命呜呼。
这就是“纸上谈兵”的来历。
解决问题,绝不是死记硬背多少公式、定理和天文地理知识就够的。
学过的知识,不会转化为能力和行动,不会随机应变,不能适应当时当地的情况,都无法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
相反,能较好处理问题的孩子有多优秀?
从小,我们就读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很多场合,这个故事是用来告诉我们向古人学习智慧的。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宋史》是这样记载的: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他孩子都吓得跑开了。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了缸,水流出,小孩得救。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面对问题,沉着冷静。其次,才是想到有效的办法。
所以,如果要说这是一场考试。其他孩子首先输在了前提上。
现在不少家长都很重视学习,但恐怕很少有关注解决问题能力的,或者顾此失彼,或者有心无力。
关键来了,如何才能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03 如何培养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
其实,孩子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跟父母的教养方式有极大关系。
有哪些不利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做法呢?
《让孩子学会思考:家长能教的最重要的事》(美·斯威特兰,2019.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以下简称《让孩子学会思考》)对此做了总结:
5大家长陷阱,你中招了吗?
(1)解救陷阱
当孩子的学业、社交遇到问题,家长会迫不及待去解救。
比如,孩子在学校打电话给父母,我忘带作业本了,赶紧给我送来吧!否则老师就要罚我抄课文了。
父母赶紧屁颠屁颠地送过去。
其结果是,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发展。因为家长已经充当了救火员,孩子无需自己出马,更不用担心自己行为的不良后果。
(2)火速陷阱
孩子想要某样东西的时候,家长即刻满足他们。
举个例子,父母正在用笔记本电脑做项目方案。孩子吵着要用大人的电脑玩游戏,此刻,父母就会被打断,然后马上为其奉上。
其结果是孩子从不懂等待,也没有耐心,眼里只有自己。
(3)压力陷阱
父母担心孩子无法在竞争中胜出,不由自主地推着孩子往前冲,完全不顾孩子的承受能力。
从众和攀比心理,会强化家长的这一行为。很多前置学习,比如高中下移到初中的内容,或者孩子接受力之上的东西,强加给孩子。
其结果是假如孩子没有达到家长期望,双方都会沮丧,两败俱伤。
(4)负罪陷阱
父母忙得不可开交,家长极容易向孩子屈服。因为如果不服从孩子的要求,内心就会充满负罪感。
比如,父母经常出差,很可能长时间与孩子分离。一些父母就会尽量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哪怕是增加自己的经济负担。
其结果是孩子成了即刻满足的一代。
(5)给予陷阱
家长担心孩子在同伴面前抬不起头,百依百顺满足其物质需求。
这种现象多出现在一些经济条件并不富裕的家庭中。父母为了面子和荣耀,打肿脸充胖子。
其结果是孩子被溺爱娇惯,成为一代“宠儿”。
以上种种,严重阻碍了培养孩子自己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让孩子学会思考》还提出了几个极好的建议:
第一,把解决问题的机会还给孩子。
父母应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段,设定相对应的期望值。
比如,6至12岁,也就是学龄期孩子,很可能出现“社交冲突”,与人交往中会屡战屡败。
此时,父母如果不允许其犯错误,或者自己充当救火员,孩子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
今后步入社会,在社交上的问题解决能力就弱。
第二,让等待成为孩子的一门必修课。
当即刻满足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孩子的耐心没有了,对周围人和事的观察缺失了,对自身的思量和反省没有了。
对他人的体察和谅解也没有了。带来的后果便是,如果我得不到即刻满足,那就没办法了,“我太难了!”
所以,制造一些让孩子等待的机会是必要的。比如,等大人忙完才让出电脑,或者通过做家务才能获得旅游机会等等。
第三,教孩子自食其力。
也许有些父母会担心孩子太小,无法胜任。
《让孩子学会思考》也给出了不错的建议,根据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父母们可以采取不同策略。
学龄前儿童,父母可以协助他完成任务。
比如,要求其自己准备好餐具,过程中允许请父母与他一起完成这项工作。
学龄儿童呢?
父母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可在边上出谋划策,充当参谋。
比如,孩子与同桌闹别扭了,父母可分析情况,商量社交办法。但实施过程必须由孩子自己完成。
如果遇到阻碍或者困难,再次与父母商量对策,直到问题解决。
虽然,这样做会非常麻烦,甚至让父母感到不爽快,但对孩子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却是深远的。
正如那首歌唱的,“自己的路自己走,无论是苦是累”。
孩子,努力做自己,勇敢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