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新父母晨诵+晨诵启思079
张爱敏
【新父母晨诵】
当儿童跨进学校大门,成了你的学生之后,他就会无限地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就是神圣的真理;你的行为在他看来就是智慧的化身和道德的典范。儿童对教师的信任,犹如玫瑰花上的一滴洁净的露珠。请不要把这一滴露珠抖落。——《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 1 卷,第 810 页
萤火虫微语主持:朱永新
在人的发展的不同时期,对世界的信任会体现在不同的人身上。在学前的幼儿时期,孩子们最信任的人往往是父母,他们在别人面前总是说:我爸说的!我妈说的!这个时候,他们心中的偶像是父母。进入小学以后,偶像的角色逐渐被教师替代,孩子们心目中的英雄变成了他们的老师。进入中学以后,孩子们发现,父母也好,老师也罢,都是人而不是神,他们开始崇拜真理。所以,作为父母,应该利用孩子人生最初的这段时间,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自己、对世界的根本信任,而且不会随着进入中小学而完全被替代。在孩子进入中小学以后,也要学会适应角色的变化,从权威型帮助变成朋友型协助。
【我的微语】
亲爱的新父母们,早上好啊!
苏霍姆林斯基那玫瑰花瓣上纯净露珠的意象,道尽了初入校门的孩童对教师那份近乎神圣的信任。这份稚嫩而全然的托付,是生命初绽时最珍贵的礼物。朱永新先生则进一步描画出信任对象在成长之路上奇妙的转移轨迹:从“我爸说的”到“老师说的”,最终指向那独立追寻的“真理说的”。这份信任的转移与嬗变,其本质恰是生命之树向着阳光伸展的必然姿态,其过程却需教育者以敬畏与智慧小心呵护。
孩子初入校门,那“无限信任”的露珠悬于我们指尖。这信任来自生命初始对权威的天然依赖,亦如幼芽离不开阳光雨露。然而这份纯粹亦如露珠般脆弱易逝。当我们以“老师说的还能有错吗”堵塞孩子的疑问,或是以“你爸妈懂什么”否定其家庭的根基,我们便粗暴抖落了那滴露珠,让师生关系蒙上阴霾。教育之责,在于守护而非挥霍这份纯真之托。
小学时代,教师俨然成为孩子心中的“英雄”。然而真正的“英雄”形象不该以父母形象的削弱为代价。曾见一名学生固执地反驳母亲:“我爸是博士,可老师说这个字就得这样念!”——这背后显露的认知信任是好事,但也隐含了家庭情感联结的断裂可能。教师若自命不凡为唯一权威,甚至无意间割裂孩子与父母情感根基,便是亲手摧毁了滋养这朵玫瑰的沃土。教师应懂得,这阶段孩子对我们的信任是生命成长的自然过渡,而非我们个人的功勋。
朱永新先生点明,进入中学后孩子们终将发现父母与教师“都是人而不是神”,开始崇拜真理本身。这是生命觉醒的必然飞跃:从对具体个人的信赖,转向对普遍真理的敬畏。然而现实中,许多父母与教师却难以适应角色的悄然转变。父母仍试图以幼年时的权威姿态介入,教师则可能沉溺于小学阶段被“神话”的旧梦。当青春期孩子质疑权威时,一句“翅膀硬了就不听话了?”便暴露了对信任转移规律的漠视。这份不适应的痛苦,源于我们未能理解信任阶梯上升的必然。
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为信任之梯提供稳固支撑。父母在孩子童年时代播下爱与安全感的种子,建立起面对世界的根本信任,这成为孩子攀登的坚实基座。教师则需在小学阶段承接这份信任,以专业与真诚浇灌孩子理性思维之花。而当孩子步入中学,开始向真理之峰攀登时,父母与教师皆应退至守护者位置,化身为照亮前路的灯,而非拦路的巨石。如同《礼记·学记》所期许:“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引导而不强拉,鼓励而不压抑,启发而不代答,方能培育出真正的思考者。
玫瑰花瓣上的露珠终会蒸发升腾,这是生命跃升的隐喻。当孩子最终越过我们,走向那更高处的真理光芒时,那曾润泽过他们的信任之水,已化作灵魂深处勇毅探索的力量。教育者最深的欣慰,正在于此——我们的肩头曾托起过未来,而未来终将属于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