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最受欢迎的脑神经科学家和教育改革的推动者葛拉德·胥特教授的《天才不是奇迹》一书提到,孩子的优势和才华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基因,而是后天的引导与培养。家长们应该呵护好孩子与生俱来的天赋,而不是让他们按照世俗既定的模板生长,“合规”却没有特色。
关于天赋
天赋是什么?怎么形成的?如果置之不理会怎么样?
天赋最初,只是孩子身上的一种可能,一个一闪一闪的星火,注意到并给予重视和培养,它就能发展壮大,成为永久的闪光点;忽视了它,它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泯灭。回想当初,我们的身上可能潜藏的天赋,如今已经说不清了,那些你天生就得心应手的事情,慢慢消失在记忆里,淹没在了时间的洪流里。
天才=不让天赋被埋没
那些我们熟知的天才:爱因斯坦在物理方面天赋异禀,背功课却一窍不通;达利握着画笔就是一整天,心无旁骛;毕加索则完全拒绝学习算数……他们思考、研究、作画,始终如一的坚持着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而不是被别人左右,做“别人期待他们做的事”。他们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并义无反顾的为之努力,让星火燎原,让自己的天赋不被埋没。

天赋≠好成绩
从那些举世闻名的天才回到我们普通的生活中,在某一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往往在学生时代并不是全面发展的学霸,他们或多或少都是有特别擅长的科目,也有完全搞不懂的科目。所以成绩的好坏,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孩子是否有天赋。
在学校里做一个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只需要合适的学习方法,并且按部就班的达到学校的要求;而在社会或者职场里,没有一成不变的情况,我们往往需要以更全面、多样化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而清楚自己天赋,找准发展领域的人,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所绽放的热情,是他们干成一番事业的源动力。他们目标清晰,所以走的每一步都异常坚定有力,达到他们想达到的高度和远方,只是时间问题。
对待天赋,眼光要放长远
时代发展至今,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只局限于当下去培养孩子,是远远不够的。孩子人生的关键时期,在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之后,我们现在的一些认知和猜想可能大部分都已经过时,现在认为一定要掌握的东西,在未来可能是可有可无的。
所以培养孩子,目光一定要放的长远,一个拥有自我意识、富有创造力、善于思考以及能具备很好的社会适应力的人,是可以永远跟上时代的列车的。

每个孩子都拥有无限可能
每个孩子都一定有他独特的天赋,有他擅长的领域,只要得到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未来都可以有一番作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藏,都拥有无限可能,他们可以长成任何他们想成为的样子,在他们的天赋领域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