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语文教学,小孩子上学先跟先生学句读(断句),因为那时的文章没有标点,标点符号是“五四”才传进中国的。然后诵读,之后先生讲授文意。今天教学文言文,是否可以借鉴古人的教法呢?
运用白文点断的方法(类似句读)进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如果通过努力或大家的研讨,基本能够断准确了,文意也就大体弄明白了。具体方法是,先出示课文题目和作者名字,问学生:“能看懂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没关系,学完课文就知道了。”接着出示课文第一段,但是没有标点符号,也就是所谓的“白文”。请同学们把书合上,自己放声读一读,看看这段文字在什么地方需要停顿一下,自己能读出几句话。即使学生读得很慢,经常停顿,教师也要等着学生慢慢读。接下来请几个学生站起来试着断句,然后请大家把投影上的课文抄在本子上,一边抄,一边试着加上标点(慢慢抄,看准每个字,不要抄串行)。接着让学生按表格形式记下自己初读课文时的问题,比如,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语,不明白的句子。学生抄完后,教师再次将第一段课文的白文出示在投影上,然后将有标点的这段课文投影在屏幕上,同学们对照纠正,填刚才画的表格,之后打开课本,结合注释解决表格里的问题。这时,学生看书的需求相对迫切,学生先看老师加重了颜色的字,然后齐读,因为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学生朗读课文会明显好转。师:“有标点的课文,大家都会读了,再来试试没标点的,看看能不能读下来?”学生基本能读下来,接着请学生对着屏幕上没有标点的课文翻译句子,翻译哪句由发言的同学自己选。翻译不准确的地方,请学生再次打开书看注解。教师将重点字词和难点字词用横线标注一下。然后出示这段课文翻译的投影,请一名学生读翻译,其他学生看着书听,还有不明白的就问老师如果没有问题了,就请大家在本子上把这段课文翻译出来,等学生翻译完后,就让一位学生读自己的翻译,其他同学纠正不准确的地方,最后让学生再次大声朗读课文。
文言文的教学有时还可以利用课文朗读录音,从听入手,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比如,在学生没有预习的情况下,上课时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听,要求学生听新课文题目和作者,听课文大概讲了些什么内容?听完后请学生说出课文题目和作者,并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若出现问题,则予以纠正。然后再换另一个人的朗读录音,如男生朗读后可换成女生朗读,以增加新鲜感,形成刺激,要求学生听其中的内容,最好用笔记一记。学生谈初步感知,教师在屏幕上出示课文,学生边看边再听一遍朗读,注意课文里每个字的读音。后依然用白文点断的方法,最后是翻译课文。
文言文主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文言语感,所以可以在下节课上课时让学生打开本子听写,听写内容可以是上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听写的方法,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于是他们进一步熟悉课文为背诵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