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的嘉兴人。
曾经去杭州呆过一段时间,我切身感受到了杭州人对本地小吃的热衷。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葱包烩儿”。初次听说这个小吃,是在电台里。一个杭州电台特地办了个节目介绍“葱包烩儿”。之后,我了解到,这是老一辈的杭州人从小吃到大的美食。直到现在,很多当地人每天的早餐依旧是这么个“面饼裹油条”,便宜又省时。
就如同杭州人对“葱包烩儿”情有独钟,嘉兴人对粽子的喜爱也是溢于言表。
我经常称闺蜜为“饭桶”,原因就是她太能吃,尤其是吃粽子。她告诉我,她最厉害的一次就是一天三顿,每顿两个粽子。可以想象到当时我难以置信的表情。我用看疯子一样的眼神盯了她好久,讷讷地来了句:“不会……腻么……”“不会啊,就是觉得好吃才吃那么多的嘛!”
就是觉得好吃,没理由的好吃,这才是嘉兴粽子最真实的写照。那是我故乡的粽子!
然而更多的时候,粽子的美味不仅仅在于它的香味和口感,更在于它背后所象征的人、家和乡。
老爸在杭州工作,每周回来一次。几年前,他乘火车,每次到家都会给我带一个粽子。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每次听到火车站里“卖粽子哩——五芳斋粽子哩——”的喊声就情不自禁地激动起来,忍不住地想去买。那是一种迫不及待,一种回家的喜悦,那是嘉兴人对粽子特有的情愫。
噢,我想起来了,那是只有嘉兴火车站才会有的叫卖声。一个胖胖的穿着白围裙的中年妇女,推着一辆印着五芳斋海报的铁皮车,车上放着一排排冒着热气的粽子。那香味,从下火车到出站你都能闻到,真是不知道勾起多少人的食欲,唤起多少人的记忆!
中年妇女的叫卖声更是有特色了。就好像苗族少女与情郎唱“盘歌”,尖尖细细缠缠柔柔,近处听起来并不响,声音却可以传很远;又像唱美声,气出丹田,丝丝缕缕凝聚在胸腔,再找到一个出口缓缓涌出,洪亮却又不振耳膜。
这就是最最朴素的嘉兴人,最最原始的嘉兴声,最最能唤起乡情的嘉兴粽子!
姑姑是去新加坡上的大学,毕业后拿了绿卡,又在新加坡工作。去年国庆聚餐,姑奶奶对着全桌人讲姑姑的事儿,其中就提到了姑姑想吃粽子,她特地寄了一袋子给她。“你知道她怎么说吗,她说她觉得不好吃,想回家来吃热乎的。”姑奶奶脸上挂满了无奈的笑。
是呀,在异国他乡吃到的粽子,又如何比得上在家里吃到的呢!这就是为什么各地都有美食一条街,人们却依然喜欢去当地吃小吃。异地的美食比上故乡的粽子,还不愧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