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有故事》 作者:陆生作
解读:小小兜
茄子有很多别名,英国人说是“蛋果”、广东人喊“矮瓜”,浙江一带的别名最出名,叫“落苏”。
为什么叫落苏呢?传说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春秋时期,吴王有个瘸腿的儿子。吴王很喜爱他,对他管教很严,不愿意让他外出。
有一天,趁着吴王去打猎,吴王公子在随从的建议下,选择出去散散心。
可是当他们骑马经过集市时,有人在叫卖:“卖茄子了,卖茄子啦!”
吴王公子把茄子听成了瘸子,以为别人在侮辱他,就要鞭打叫卖的人。幸好家丁及时拦住了,解释说人家是在卖蔬菜茄子。
但是,吴王公子还是很生气,让卖茄子的人不要再喊了。
卖茄子的人,看对方不好惹,就口头答应了。
但是等吴王公子走远了一些,他又在高喊:“卖茄子咯!”
耳朵灵敏的吴王公子,气得脸色发青,正准备调转马头回去找人算账,好在家丁机灵,搬出了吴王,这事才没接着往后发展。
等吴王打猎回来时,吴王公子找他哭诉:“儿今天在书房听到有人在外面叫卖,卖茄子,这不是在侮辱儿么?请父王为儿做主。”
“哈哈,人家不是故意骂你哦。人家在卖蔬菜,那个蔬菜的名字叫茄子。”
“那也不行,儿本身就是个瘸子,听到人家这样喊,总觉得人家在嘲笑我。”
吴王一直对这个儿子很宠爱,但是又不能直接让百姓不卖蔬菜,一时想不到什么好主意。
晚上时,吴王来到妃子的寝宫,看到两根流苏,很像茄子要落下来了的形状。
于是,吴王灵机一动,觉得可以把茄子改名,叫“落苏”。
“落苏”这个名字就这样一直流传到今天。
不过也有人说,这个故事不是发生在春秋战国,而是发生在相隔一千多年,五代十国时期的钱王儿子身上,都是因为茄子和瘸子发音相近,重新取名为“落苏”。
无论怎么样,这都是流传下来的故事,没有历史佐证。比较明确的,是唐朝已经有人把茄子叫“落苏”了。
据说是烧熟的白茄子,很像“酪酥”(一种由牛、羊、奶制作的乳制品)。“酪酥”喊着喊着,就成了“落苏”。
现在,在南方的田野里,据说有个品种的茄子能长成茄子树呢,人们需要借助梯子摘茄子,很神奇不?
我家种茄子,都是很矮的植株,没见过茄子树的模样,有机会真想看一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