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的目标,是绕同沙生态公园一圈(13.14公里),算是给今年新培养的兴趣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已经好几个月没有跑步了,所以我打算用一个月的时间训练自己。
前天是第一次,跑了3公里,昨日又跑了5公里,今天原本想尝试跑10公里,可心里认为自己并不能完成。甚至在跑完3公里以后,就想放弃,每次爬坡,都感觉自己的肺快要炸了。一个人跑步是非常孤独的,所以更容易放弃。但我告诉自己,有些事终究要一个人去做,有些路要学会一个人走。
于是一旦有了放弃的念头,我就不断问自己,跑10公里真的有那么难吗?是跑步难,还是创作难?如果跑完10公里,我就可以将搁置很久的小说完成初稿,还愿意继续跑下去吗?此时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呐喊:当然愿意,跟写小说比起来,跑步实在是太简单了。就这样,在跟自己不断地对话中,不知不觉,跑了近12公里。
我发现人需要学会去区分是体能的极限,还是意志力的极限。身体是不能逞强的,为了训练自己而受伤毕竟得不偿失,但意志力可以磨练。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累到不行,只是意志力被消磨殆尽。
我有时抬头看一会儿天空,有时思绪又停在一片树叶上。我感觉跑步是很适合冥想的时刻,因为可以完全沉浸其中,关注自己的想法,关注脚下的每一步,觉察呼吸和身体的各种感觉。我感觉到身体很累,但我的思想是自由的。
事实上,自由并不是你想怎样就怎样,因为有时候那可能不是你的本意,只是被大脑的运行机制所控制。我们要学着控制大脑,让大脑控制身体,这样,我们想要让自己做什么才可以做到。
所谓的自律即自由,以我的理解,大概就是让意志力走在身体极限的前面。如果我们能先觉察到身体到了极限,而不是意志力先消耗殆尽的话,我们就不再是身体的奴隶。
想起高中时期,当时骑单车摔坏了脚,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导致我一整个大学时期都跟体育运动无缘,走路也走不了多远,甚至到了雨天还会隐隐作痛。右脚的脚背上,现在依然能摸到凸起的小骨头。那时的我认为自己大概一辈子也不能跑步了。
可是后来,我的伴侣改变了这件事。他是一个特别喜欢暴走的人,每次跟他逛街,当我脚疼的时候,他就就会对我说,这是缺乏锻炼的后果,只要你坚持走,就会好起来。
我半信半疑,因为有人陪着,所以就勉强走下去。就这样走了一年多,也不知何时开始,无论走多远,再也不疼了。如果当时的我害怕疼痛而萎缩,也就没有机会尝试长跑了。
这次跑完后,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成就感,觉得自己可以做到的感觉真好。也许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低估了自己,而每完成一个目标,就能在无形中提升自信心。
这样的经验同样可以转移到其他你想要自己完成的事情上。并不是要做到了才信任自己可以做到,你得先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你要给自己一个机会。
不要害怕痛苦,因为痛苦才能使我们成长。我们的身体向来喜欢安逸和舒适的感觉,痛苦可以帮我们摆脱被身体的奴役。
不是因为感觉痛苦而不去做,知道这是痛苦但对我有益,所以我选择去做的时候,才是自由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