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共读此书,感悟颇多,对于其中以生为本更是有这想法。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但是在我看来,以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不是教师育人功能空场。
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并以此为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这是必需的。但这种尊重不是遵从,更不是盲从。尊重的目的在于:首先要承认学生作为平等关系的人存在于教育教学之中;其次要充分把握学生年龄特点、认知及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保障。如果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必须赋予学生某种所谓特殊的“权利”,就退居为“客体”,让出自己本该坚守的“阵地”,那就必将导致教师淡化甚至放弃自己的教育责任,严重影响自身主导作用的发挥。
笔者平时深入学校听课,会发现一些教师为了展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常常会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强调教师必须“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全然没有了教师的“位置”,有的教师还美其名曰:“学生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在一些所谓专家的鼓噪之下,有些教师甚至片面地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要求发言以及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地小组合作讨论等,就是落实“以生为本”的生动体现。然而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行为已经背离了课堂教学的本质要义,原因是,这当中根本没有了学生的主动意识、积极情感和独立思考的发生与体现,更多的只是形式大于内容的“作秀”。这严重扭曲了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弱化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直接导致教师育人功能的空场。鉴于此,广大教师要对“以生为本”的理念进行正本清源,义无反顾地走向“育人为本”。
学生的发展需求是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有本质与非本质、深层次与浅层次之分,但学生的这种发展需求必须体现时代性,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教师就是要在学生发展需求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之间建立起相互联系的通道,努力寻找落实“育人”目标的途径和策略。课堂教学要实现“育人”新要求,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师就必须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辨析、选择、整合,按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情感态度、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来确定;就必须坚持深化教学改革,把核心素养科学完整地融入课堂教学各个环节之中;就必须真正理解和践行科学的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厘清核心素养的属性及其与学生发展需求之间的相互联系;就必须指向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设计好课堂教学内容,架构好育人目标,选择好恰当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真实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