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8日上午,作为河南省“国培计划(2025)长葛市县级教师培训团队中的一员,有幸再次聆听张陆慧教授的讲座,收获颇丰。
张教授今天培训的主题是《深耕语用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学实施路径的坚守》,通过听课学习,我对语文教学核心本质——“读”,有了更深切的体悟:尤其在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各种新理念、新方法层出不穷,从“教学评”一致性到大单元大情境,再到跨学科融合,变革的脚步从未停歇,但无论教学形式如何创新,语文教学的核心本质——“读”,始终是不可动摇的根基。
一、课标与教材印证:“读”是语文的基因密码
张教授开宗明义,重申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读”,恰是语言实践的命脉: 从课标对各学段“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来看,从第一学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到第四学段“养成默读习惯”,“读”的能力培养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且要求逐步提升。统编教材更是将朗读要素细化到各年级单元中,从一年级“读正确、读通顺”,到二年级“读好对话语气”,再到高年级“边读边想象画面”,形成了螺旋上升的训练体系,这足以证明“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基础性地位。
二、名家与课例启迪:“读”是语用的转化引擎
讲座中,张教授以名家观点与典型课例,揭开“读”的深层价值:
于永正老师强调“读书,每个学生必须做到正确、流利,这是‘保底’工程”;崔峦老师也建议“精读引领课要先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吴忠豪教授指出,朗读能帮学生获得语辞、内化规则,学生内部语言不规范时,读熟课文规范语言是有效矫正。
《寒号鸟》课例震撼我心:教师以“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为核心问题,分角色读悟态度、演读体味“得过且过”、生活化朗读联结经验。学生在多层次“读”中,不仅理解词义,更将规范语言内化为表达资本——这正是语用落地的生动诠释。
三、改革与坚守辩证:“读”是创新的定海神针
面对“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跨学科”等新浪潮,我曾迷茫过,不知道语文课究竟该怎样教?张教授一席话为我指点迷津: 真正的改革,是让“读”更深度融入课堂。摒弃“只读一遍”的浅表化,贯穿默读(思辨)、猜读(预测)、标读(批注)、回读(关联)等多种形态; 践行“不思考不读书,不动笔墨不读书”,使读与思、写浑然一体。 无论情境如何创设、学科如何融合,若失却“读”的深耕,语文便成无根之木。
四、未来实践方向:以“读”为锚,守正出新
坚守自己学科的本质很重要!语文教学的改革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在坚守核心本质基础上的创新。“读”作为语文学习的根本,是培养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的基石。未来教学中,唯有深耕“读”的实践,才能让语文教学在改革浪潮中站稳脚跟,让学生真正在语言文字的浸润中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