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不热爱学习呢?这是很多成年人要问的问题。而且很多老师和家长往往对此非常不理解,遥想我们当年,那可是刻苦钻研、埋头苦读,从来不甘居人后,而现在的孩子怎么就没有这种上进心?
而作为教育者,我们也要从另一个方面来想一想,我们当年真的是从心底喜欢学习这件事情吗?我们真的喜欢所有的学科吗?在学习上我们没有表现出任何的脆弱和怯懦吗?可能事实并非如此。佐藤学曾经指出:在压缩式现代化的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升学就业机会。此时教育更多地起到过滤器的作用,教育带来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在学校中获得成功、在教育系统中排名靠前就可以改变原有的阶层,此时个人追求的是在人群中的排名,这种排名决定了日后所拥有的地位和资源。想想我们当年的刻苦努力中有几分是因为喜欢学习,有几分是为了改变原有的生活状态。“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曾经响彻中国大地,多少人为了能够获得改变命运的机会而努力着,这里体现的不只是知识本身的魅力,更多的是在与命运作抗争。
而现在的学生,他们生长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经历过贫穷,没有承受过苦难,有的是一家人体贴入微的关爱,有的是较高品质的生活。他们无需为了空洞的改变命运的口号去费神,他们不想再为家长的梦想而强迫自己,他们想做自己。“学习好才能考上大学找好工作”的逻辑在他们那里已经没那么奏效了,“不好好学习以后要受苦的”也只能是一种无效的恐吓。他们不再情愿按照我们制定的路线来走,而又迷茫找不到路,这着实令人担心。
学生们为什么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呢?或许他不是最好的学生,老师从来没有关注过他,他是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只能在自己的课桌下玩个小玩具,只有在电子游戏机前才能成为拥有绝世武功、受人尊敬的霸主;或许她就是一个普通的邻家小姑娘,老师说什么她都默默地点头,她从来不觉得自己重要;或许他就是所谓的刺儿头,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惹是生非,叫家长已经成了他的家常便饭;或许她是个笨孩子,一道简单的算术题都能成为她的拦路虎,平时倒是很努力,一到考试就“原形毕露”。这些学生可能并不是个案,而是我们班级中的大多数,虽然表现方式不同,但是归根结底,他们在学校里生活得战战兢兢,即便自己不愿意,但还是一步步地滑下去,成为所谓的“差生”。佐藤学称他们为学校教育的“不适应者”。
那么,所谓的好学生他们就真的快乐吗?他们其实也有自己的烦恼:无论走到哪里,迎接他们的除了嘘寒问暖就是做不完的奥数、背不完的英语、参加不完的竞赛,一旦有闪失就会被带上退步的帽子;好学生往往是被宠坏了的小王子(或小公主),他们或埋头于自己的事情,不与其他学生来往,或独占话语权和资源,不能忍受任何人挑战自己的权威。他们对上课所讲的内容早已了然于心,虽然心早已飞到九霄云外,但还要保持正襟危坐、认真听讲的好学生形象。如果是这样,他们似乎也体会不到什么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