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课堂体验——基于最优学习体验的内容优化

目录:

第一节 学习注意力曲线在培训中的应用

第二节 教学理论在内容实施设计中的应用

第三节 基于最优学习体验的内容优化

第四节 五横五纵全局呈现课程内容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之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通过实验发布了“学习金字塔”报告。

图片来源于企培学堂

研究的成果显示,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两周之后学习保持率差距很大,他用金字塔的方式进行呈现,只不过种方式不太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我们会习惯性认为塔尖上是最好的,而他按照留存的比例,把流存率最低的放在了塔尖。

听讲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听讲,老师讲,学员听。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一种方法,也是现实培训中绝大多数老师的常态,而这种方法保持率是最低的,两周之后仅剩5%。在我们服务的企业中,有些是生产制造型的企业,内训师本就是技术出身,听课者又是极难互动的技术人员,提到培训不但学员不愿意听,老师也不愿意讲,这是亟待改善的授课方式。

阅读

图片来源于网络

阅读,培训师发放资料,学员在老师的监督下自主学习。多数情况以考试的方式,验证学习成果,这种方式2周之后记忆留存率是10%。这对老师来讲,有时是一种打击,老师全情投入的讲授,效果还不如学员自己阅读。当然这样的学习方式,对学员的要求也比较高,必须要有较强的自律性。

视听

图片来源于网络

视听,既要让大家看到,又能让大家听到,例如视频内容的学习,可以大大提升记忆留存率,两周之后能剩余20%。尽管有了很大改善,但效果也不太显著,我们都有过学习线上课程的经历,很难在视频前全神贯注的听超过1小时的课程,而且按照成年人的学习习惯,20分钟是一个人带着“吸收”去听课的极限,之后即便在听,也很难有好的效果。

演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演示,是不错的一种直观展示的一种方式。每次讲到这部分内容,我会顺势举高我使用的翻页器,上面有五个功能键,逐一给大家介绍一下,有个别键单击和长时间按是两个不同的功能,结果在考核环节,每个上台展示自己成果的学员,上台后一紧张,很多功能键还是不知道怎么应用。尽管演示很直接,可是不让大家练习依然很难掌握,因此这种方式2周之后的记忆留存率仅有30%。

讨论

图片来源于授课现场

讨论,分组讨论可以大大提升参训人员的记忆留存率,2周之后记忆留存率依然能达到50%。所以建议大家上课要从分组开始,只要分组大家就会彼此有个监督,老师稍提要求并进行小组PK,学习共同体就形成了,关键知识点再进行深入研讨,参训者就由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实践

图片来源于授课现场

实践,从知道到做到之间需要的就是实践,因为培训大多是技能型的课程,技能只有通过大量实践才能掌握,这种方式2周之后的记忆留存率能达到75%。我经常在课程上强调,无论你如何认真听,都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培训师,因为培训是项技能,技能是练出来的,所以抓住一切机会多上台展示,只有在台上讲的多了,才能对技能的精髓有深刻的体会,所以作为培训师在课程设计环节,一定要预留一些时间让学员实践练习。

教授他人

图片来源于授课现场

教授他人,鲍勃·派克的成人学习法则的最后一条就是:教授他人是能力的最高证明,换句话来讲就是教是最好的学。课是大型的公开课程,很难创造让大家去教授他人的机会,但几十人参与的企业内训课程很容易创造这样的机会。

几年前我辅导一家销售型公司内训师课程内化,其中一位内训师要讲销售话术的课程,这类课程不实践训练是很难掌握,但是让每个人都上台展示,又太占用时间,最后我帮他们设计了一个互教互学环节:预留2小时,话术发下去后每人先自学20分钟,然后两两一组,一人有15分钟的展示,另一人充当听众+评委,并认真听记录改进建议,结束后有5分钟时间交流。之后两人互换角色再进行练习。两轮结束后,每人在小组内进行10分钟内容普及,目的让小组成员都学会,如果小组成员听后有三分之二的人员没有学会,就视为未通过,要进行二次展示。结果该课程反馈非常好,并被评为公司的“精品课程”。

综上所述,前面4种方式,对学员而言都是被动的听讲,称为被动学习,学习效率低下。而后3种方式,对学员而言都是主动参与,称为主动学习,学习效率较高,随之学习效果也会越好。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尽量用主动学习的方法代替被动学习的方法,让课程效果最优化。

关注企培学堂官方微博,后续推文更精彩......

企培学堂项目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