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最近几年 我似乎沦陷在了思考“活着为了什么”这个问题上,却又找不到答案。甚至因此消减了许多感受和想法,我不再纯粹地开心,也没有悲伤的泪水。我能感觉到自己正在变得愚钝,也越来越不能轻易理解社会中许多的事物、秩序、所谓逻辑。似乎我的头脑与灵魂跳脱了我的身体,飘浮到了宇宙里远远地看着我以及世间万物的关联,寻找之间的意义。过了好一会我才意识到,我不是陷入思考,而是陷入了虚无。我应该回归自我回归主观。那么首先,便是让自己真正乐意待在这个世界上,换句话说或许就是,承认自己是精致利己主义。
答:这并不是什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立足生活,回归本能,怡然自在的大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并不比虚无主义者强多少,表现出来的利己行为源于他们追求并非自在,而是欲望。
很多人将一切划分为快乐痛苦,认为追逐快乐是自私的,人应该享受痛苦。但他们做不到这一点,甚至因为做不到而产生愧疚,这是有问题的。我在认知上做了改动,把快感和重欲从快乐中划走,拿到痛苦那一方,而让快乐只留自在。这是我将快乐合法化合理化,使之与本能感受匹配的框架。
自在快乐是合理的,在此基础上的利己利他只是表现罢了。
答:我曾和人聊过这一点,贴一些看法在这里吧。“朋友:最近我们语文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因为 ,所以活着》,我就写的题目是因为活着,所以活着,老师点名批评这个题目,因果关系不对,我不李姐,我就是因为我还活着,所以得活着啊。
我:这题目明显是把某些事物置于活着之上,视为活着的前提了。非常愚不可及的说法,不过倒也不是没有应对的办法,你可以把题目变成《因为活着,所以》……
我:就我的观察来看,沉溺于思考活着的意义的人大部分走了两条路,要么是把自我生活排除,向虚空所求意义不得,觉得活着没有意义,一切皆无意义的虚无主义;要么就是本末倒置,把自己的生活意义系于生活的衍生物上,譬如被爱,譬如被理解,譬如学习,譬如赚钱,迷失自我过成行尸走肉。让一群生命力本就不强的中学仔这么搞,日后隐患多大?这是文学?这接近于谋杀……”
朋友:你好,你说的这段话中关于思考生存的意义,最后一种归于虚无,一种归于其他吗?那么还有一种可能是回归自我吗?就是为了自己而活着,我可能表述的不太清楚,因为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描述
我:大部分情况思考生存的意义不会回归自我,只会越来越远,越来越空。除非你已经有足够的经历,能够发现其中的陷阱,但这往往不是思考得到的结果,而是生命本能被走投无路逼迫的结果。所以无论如何,你要想回归自我,最直接的办法是先放下这种思考,回到自己的本能,也就是以自己自在一否为出发点去探索世界,这会帮助你为自己而活。
我:为了方便你理解,可以配合这句话,“我认为,人实质是由本能驱动的,所谓思考无非是生命本能的某种衍生物甚至是表现”以及这句话“太多人沉浸于思考这一衍生物上,脱离甚至主动摒弃自己的生命力本能,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结果没了本能,没了坐标,没了锚点,没了灵性,堕入虚无境地”
朋友:我也认同你的观点,因为思考生存的意义太难了,我仅仅是尝试了一下,就觉得没意义了,但我想的是因为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如果有了答案,那么思考它是没问题的,但是有了答案就相当于使无限成了有限,这有可能吗,我们能见到吗?我也想问,通过大量阅读可以回归自我吗?我是指阅读相关的读物。
我:你的问题,我个人觉得是被自己的思维框架局限住而把框架视为自己的思维了。比如有人觉得世界上的事不是错的就是对的,以至于处处想不通。但实际上对错不过是个辅助思考而提出的框架而已,不适用就换一个。你现在就陷入了思考生存意义的框架里了。这样吧,我在和人交流时,给出过一个答案,你看看有没有参考价值。……见《与朋友谈(一)》……比起大量的阅读,你更需要的的是生活的体验,是本能的感觉,是自己的自在,而不是陷于“问题-答案”这样的思考框架。当然,如果阅读能帮助你发现自在,那就去读。我最初的自在的萌芽就是来源于通俗小说中的一句话:“生活已经这么苦了,为什么不吃甜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