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已有十三个年头,据不完全统计,众多来访者中因追求完美而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超过60%。我曾尝试探究其原因,查阅大量资料,向同行请教,但始终难以找到解决之道。直到有一天,我在阅读时看到“完成胜过完美”的标题,顿时觉得其简明扼要,直击要害。现结合我的心理咨询实践,聊聊这个话题。
追求完美是一种心理现象,源于人们对自我价值和成就感的渴望。研究显示,完美主义与抑郁、焦虑、强迫症和进食障碍等多种心理问题存在显著相关性。例如,完美主义者常对自己的表现和成就感到不满意,这种持续的追求完美压力,易引发焦虑、抑郁和自卑等心理问题。他们往往有较高的自我要求和对失败的恐惧,认为只有做到最好,才能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就像一些家长,看到孩子期末考试考98分,首先关注的是2分去哪了,总是想着100分。然而,完美是一个不可达到的境界,其实100分也不完美,可能字迹还不工整等。正如心理学家艾伦·贝克所指出的,完美主义者常陷入“全有或全无”的思维模式,认为任何低于完美的结果都是失败。
与追求完美不同,完成具有现实性。完成意味着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或标准,有明确的标准和时间限制,是一种可实现的目标。例如,在装饰装修工程中,建设单位委托施工单位完成室内装修,首先,设计单位交出一份设计图;其次,施工单位按图施工,或深化图纸完成施工,并按照建设单位要求或指定品牌采购,接收符合质量或约定标准的材料,按照施工规范和质量标准,制订进度计划并按节点实施,确保施工质量,达到既定的工期、质量、进度、安全文明施工及成本目标,从而交付给建设单位一个全新而具有创意的装饰装修产品;再次,监理单位按照建设单位委托合同及规范要求完成监理工作;最后,建设单位接收一个满意的工程。与此同时,这种目标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也会给相关方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有助于增强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在解决完美主义者的咨询过程中,平衡完美与完成至关重要。首先需要调整心态,引导来访者接受不完美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会欣赏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就像家长养育孩子一样,要容许孩子犯错、摔倒,再爬起来,考试也一样,要感受到98分还存在上升空间的喜悦。其次,设定合理的目标和期望,将大目标分解为小步骤,专注于完成每一个小任务,而不是一味追求完美。比如,在孩子的学习中,可以按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来定个小目标,并融入每月或每周的小测试中,学会与孩子一起面对难题,看到一步一步的进步。此外,学会自我接纳和自我激励也很重要。当无法达到完美时,不要过于自责,而是要肯定自己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比如期中考试不理想,甚至期末考试也不理想,也要从中汲取进步的方面,不可全盘否定,也不要过于自责,要学会等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凡事想简单一点,再简单一点,你会发现其实生活原本挺好。面对众多来访者,他们更多地注重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哪个点没有想周全,总是告诉自己这个想简单了,那个想简单了。其实,大道至简,想简单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他们追求完美,否定了简单的生活。其实简单的生活并不意味着放弃追求,而是学会在追求与满足之间找到平衡。简单生活的真谛在于珍惜当下,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确幸,正如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所提出的“心流”理论,当人们全身心投入到某项活动中时,会体验到一种忘我的愉悦感。这种状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享受生活,而不是被追求完美的压力所困扰。有位来访者曾告诉我,他的生活中根本没有小确幸,我告诉他每天起床面对镜子给自己一个微笑,每天晚上睡前找出自己一个优点,凡事想乐观一点,想正向一点,用善意去解读他人,你一定能找到小确幸。最后,他走出了困惑,找到了简单生活的真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过分追求完美容易导致焦虑和压力,而完成则能带来成就感和满足感。通过调整心态、设定合理的目标和学会自我接纳,我们可以在追求与满足之间找到平衡,过上简单而充实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