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之美
--读蒋勋、江弱水作品有感
看到同学提供的书单里有江弱水的作品《诗的八堂课》,马上就想着买来看看,为什么呢?因为网上流传甚广的“江弱水三撕蒋勋”。
而蒋勋老师的书是我今年最喜欢看的,他的音频也是今年最喜欢听的。读完两位的书后,在我看来,两位都在忙碌喧嚣中以诗歌带人们回归自我、诗意栖居。在这个信息快速更迭之境,诗歌似乎进入“最坏的时代”,但是他两都把“无用”的诗歌,谈出令人拍案的层次感,好似人这种心思细腻而豪迈,思想广阔而丰盈的状态一直存在,只是我们做了太多有用之事,忘了无用而返璞归真的乐趣。我们这个时代不仅需要诗歌,更呼唤诗意和诗性的回归,在他们的书中让我们都能体验到生命之美,诗歌之美,都有抚慰人心的力量。
我今年闲暇之余特别喜欢听台湾台湾知名画家、美学家、诗人与作家蒋勋的音频和看他的书,包括《中国文学之美》、《蒋勋细说红楼梦》、《美的沉思》等等,甚至听了《蒋勋看毕加索》,对绝对盲点的绘画艺术在蒋勋的带领下也领略的一番。
他的书行文浪漫,崇尚理想,而且讲的深入浅出,很细腻,有一颗玲珑心,看的时候特别轻松,感觉在做头脑spa,闲暇之余,看看是最好不过的了,文字中的那种文人情怀、浪漫主义、理想化给我们一种心灵的慰藉。特别是蒋勋先生品的唐诗和宋词,别有滋味。蒋勋是学过历史专业的,他讲到中国诗歌的时候是结合历史背景讲的,所以感觉诗的脉络感比较清楚,特别能体验作者的心境,同时让我把历史理顺了。他对诗词娓娓道来,不急不缓的将一幅幅生命的画卷展现在我的面前,引你思考生命的真实状态,生命的困惑与终极,通过对儒释道的渗入,充满了对人性的慈悲,不会刺痛与绝望。他的文字清淡,有力,透着淡淡的美。让你觉得落叶是美的,生命的逝去是美的,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蒋勋先生说过:“美之与自己,就象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之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蒋勋的细说红楼在蜻蜓FM里的听课量是2个多亿,算是个奇迹,遥遥领先其它。我大学博览群书很有品位的一位同学推荐我听,认识的有中学语文老师和读中学的学生听的,有次居然听见一个停车收费员也在听,他的普及程度可想而知。就是这样一个流量美学家,他写的东西,文风随意,有些用词不太严谨被江弱水教授批的体无完肤,江弱水三撕蒋勋教授批的有根有据,可以看出他的治学严谨。
有位心理学老师说过“若有心,提醒自己中立客观,不带评判的去看待世界,你会发现,原来人性可以如此精彩。”同理,其实看完蒋勋和江弱水的书,各有各的美,各取所需吧。要想培养一点艺术情趣的看蒋勋,他好比是古典文学的领路人,培养我们的美学精神。有基础的,对艺术懂的,就不必看蒋勋的了,就看江弱水的书。
这次花了两个晚上看了江弱水教授的《诗的八堂课》,可谓酣畅淋漓。这是自从工作以来,与诗歌艺术最深奥的一次体验了,确实和读蒋勋的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该书是根据江教授在大学里给学生讲诗的八堂课整理而成,读者如果带着读大学的感受读本书,也是很好的体验吧。书里关于诗的知识量非常大,如若认真阅读,再根据书中提到的诗选延伸阅读,吸收此书80%的提到的诗,基本就通晓了古今中外诗篇百余篇经典了,对书中引用的诗篇也会有欣然共鸣的快感。
八堂课从博弈、滋味、声文、肌理、玄思、情色、乡愁和死亡,八个方面把诗歌包含的各种元素讲的很清楚了。书中从莎士比亚到李商隐,从苏轼到鲁迅,从希尼到卞之琳,对传统文化中的孔孟之道、诗骚传统、国今中外优秀代表诗人信手拈来,随手化用,即成文章。江弱水以一系列随笔式研究文章中的精细见解,显示了其新诗研究的深度和自身的学术个性。
书中不拘中外、不限古今,落笔看似散淡,实则脉络清晰、环环相扣。在分属王羲之、杜甫、司汤达的诗句里,作者发现共同的“形而上学时刻”;在《诗经》《楚辞》《红楼梦》与莎士比亚、斯宾塞等人的作品中,作者发现相似的语言编码方式等等。这种串通古今中西的阐释打通了诗歌的时间空间壁垒,极具“诗学精神”,正如书中所言,“诗的精神是在世界黑夜中向着存在和语言的突围”。
电影《死亡诗社》中基廷老师说过的那句话:“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我们大多数人由于各种原因,可能无法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但至少能够在工作之余,把时间花在自己喜欢的事物上。你可能觉得那是虚度光阴,但人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美好的虚度才值得一游。否则就像一位叫梭罗的诗人说的:“我们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很赞成江弱水对诗歌的看法:“诗是招魂的声音,是宽纵和亲昵的音乐,是引领我们回家的路。”今年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也“虚度”了一些零碎时光,走进了蒋勋,接近了江弱水,让一些坚固的东西烟消云散,做了无用之事,不过无用则是无所不用,愿我们都能多做些无用之事,让心灵不断成长,让生命更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