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得
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诸外在之象。从阅读的角度来讲,就是读者根据外在之象还原诗人的内在之意。意,是诗人主观的情感思想;象,是外在于诗人的物象、形象,而意象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心象和物象的统一。
在古诗文教学中,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细胞,是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在最简单,最平常的意象背后,往往有最为深邃奥秘的情意。”离开意象谈古典诗歌的教学,就是水中捞月。
王老师深度解读了“文化意蕴”的内涵,“文化”指的是一种生态共同体,其中包含着精神价值,也包含着生活方式,而文化最集中的体现就是集体人格,也就是在一个生态共同体中所有成员都拥有的某种人格。我们的肉体需要一个物理家园,我们心灵的生存需要一个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就是“文化”。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生存方式、生活状态和生命质量。
王老师以王冕的《墨梅》为例,揭示了“梅花”、“洗砚池”的文化意蕴。“家中梅”,就是客观存在的梅花,种在洗砚池边。“洗砚池”是一个与书法家王羲之有关的典故。王老师在课堂中引入典故,将“洗砚池”拟人化,创设一个洗砚池与王冕对话的情境。王冕练画,觉得太枯燥了,不想练了,这个时候与洗砚池对话;王冕继续练画觉得厌烦、无趣了,这个时候洗砚池继续和他对话;王冕练画到了一定水平,有了名气之后,洗砚池和他对话。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体验,引导学生对洗砚池的意蕴形成个体性、建构性的理解。这个过程成为“象征还原”。我觉得这个设计非常巧妙,是深刻解读文本后,把“意象”和“文化意蕴”深度统整,用最适合孩子的方式还原了诗歌创作的场景,让“洗砚池”在孩子们心里活起来了,做到了深入浅出、不着痕迹的艺术化教学。
“画中梅”的关键意象就是“淡墨痕”。王老师引导学生发现王冕的墨梅不同于生活中真实的梅花,让学生猜测这是什么原因?在猜测的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期待,结合文献资料,王冕五次拒绝做官,体会王冕的人生追求与信仰。最后把“淡墨痕”和王冕的品格联系起来,学生就理解了“淡墨痕”这个诗歌意象的文化意蕴。
“心中梅”的关键意象是“清气”,王老师采用互文参照的方法来理解。出示了其他诗人描写梅花的诗句:“数点梅花满院香”,“梅花夜开香满溪”,“梅花至老香犹在”,“半夜梅花入梦香”,这些梅花都很香。100首写梅花的诗,65首会写它的香气,但是王冕为什么写“清气”?学生根据老师的填空,对比、讨论了香气与清气的不同。香气写的是(花),而清气写的是(人)。香气是每个人都能闻到,清气只有(高洁)的人才能闻到。香气是一种(自然现象),清气是一种(精神)品质。
王老师在解读文本方面真的是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他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墨梅”的文化意蕴,采用了以诗证诗的方式来升华学生对“心中梅”的理解。“疏花个个团冰雪,羌笛吹他下不来。”“平生固守冰霜操,不与繁花一样情。”“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互文式的拓展,强化了学生对“清气”的理解,也丰富深化了学生对“人格”的体会。通过类比还原,使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清气”这个核心意象的文化意蕴。
古诗教学的关键在于意象的多角度、多层次还原,只有通过意象,才能引导学生触及古诗的灵魂——文化意蕴。这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做深刻的文本解读,多读书,积累诗歌解读的专业知识,反复琢磨,用最合适的方法把“意象”还原,让诗歌的灵魂在学生心中立起来,让诗人的高洁品格在学生身上得到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