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判带来分离,当你评判自己时,你会远离自己;当你评判他人时,你在远离他人。评判就像是一个巨大惯性,每时每刻,在每一个情景里,我们都容易进入评判,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这是对的,那是不对的。因为评判,我们很难与他人产生亲密感。
沟通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不评判。当我们停止评判时,可以看到更多的真相,发现问题的真正答案,给予他人更多的同理。让一个人发生改变的并非评判,而是接纳。
不管是他人处在问题区,还是我们处在问题区,甚至是彼此相安无事时,都从感受与需求出发,从真相出发,从心出发。我们与他人是在一起的,我们抱持的态度是非评判的态度。
卡尔·罗杰斯这样比喻非评判的态度:当看着日落时,我们不会想要去控制日落,不会命令太阳右侧的天空呈橘黄色,也不会命令云朵的粉红色更浓些。我们只能满怀敬畏地望着。
不评判,也包括不赞美。事实上,赞美也是评价,赞美会让孩子偏离自己的中心,去做别人喜欢的事情。大量的事实和心理学家的实验告诉我们,不被评判的孩子,会有更健康的价值观、更稳定的个性和更健全的人格。爱孩子,从不评判开始。
孩子和成人一样,有一些很重要的基本需求,而且他们也会努力不断地做一些事情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孩子并不是不乖,他们的行为只是为了满足一些重要需求而采取的行动。
怎么做才是不评判呢?当我们学会倾听孩子时,就可以避免评判孩子。倾听最根本的意义在于同频回应。当孩子处在问题区时,最需要的是被我们回应,我呼你应,便足矣。
所谓倾听,只是把频道调到与孩子相同。不再是孩子说数学作业好难,父母却说今天晚餐很好吃。所谓倾听,只是从原来的非回应状态,改变为回应状态。不再是孩子说数学作业很难,父母却说小学就说难,上高中怎么办。
倾听首先要在心态上做到不评判,接纳孩子当下的状况;感同身受地同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内外一致真诚地呈现自己。然后才是言语上的回应,描述事实,表达孩子可能会有的感受,比如,“有人拧你的脸,你很痛(事实),又很生气(感受)”。如果深入观察孩子,就会留意到,当他人处于困扰状态时,比如说妈妈很苦恼时,孩子的世界超越了接纳和不评判,孩子会拥抱妈妈的困扰,会充满由衷的同理。这是孩子的智慧,是父母要学习的。
对初学倾听孩子的父母来说,改变原有的模式,学会同频回应就已经足够了。比如孩子说数学作业很难,父母说“是哦,是挺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