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到。
“千里赶上坟”,在外人员一般都要赶回来扫墓。有的地方是在清明前扫墓,有的地方是清明当日扫墓。清明前扫墓,是寒食节的传统;当日扫墓,是清明节的习俗。
寒食节来源于晋文公火烧绵山后,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冷食以祭祀介子推的故事,后来民间逐渐形成寒食节祭祖的风气,至唐朝时得到官方认可。寒食节亦称“百五节”,指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算下来多在清明节前一二日。“冬到寒食一百五,家家祭祖添坟土”、“相传百五禁厨烟,红藕青团各祭先 ”。
清明节在春分后十五日,《历书》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扫墓据传来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仿效沿袭为俗。
老家的习俗是清明当日扫墓。我清明前一天下午回到村,晚上邀请了同村一把十几位发小一聚。发小大部分在村里,回到村里还能聚起来。世事倥偬,人生难得几回聚。当年“驴死笼头烂”的对手,现在一起喝酒,谈笑间,往事如烟。大家拥有共同的童年故事,一壶老酒,几多感慨!一聊就快到12点才散。真如张孝祥的词:“有酒一尊,有棋一局,少日亲朋,旧家邻里。世故纷纭,但蚊虻过耳。”
这几年,随着车辆普及,清明当天回家,一路堵车,特别是出城时,逢村过镇时。村里陵园早上那一阵子也是拥堵。弟弟当天回来的迟,母亲和妻子在厨房做饭,我坐在厨房窗台下晒太阳。村庄的宁静不时被突然响起的大喇叭打破,不过是喊叫南杨树下、大队门口卖蔬菜、食品或者卖农药、化肥之类。喇叭过后,村庄又恢复了宁静。
当地清明节要炸“油飥”、蒸“ 指扶馍”。“指扶馍”也叫杏花馍,馍上有面捏的杏花,馍里面包有鸡蛋。“指扶馍”按风俗只给男娃吃,“指扶”是指靠儿子扶养的意思,或许应写作“子福馍”。“油飥”、“ 指扶 ”,也是上坟的祭品。
上坟扫墓,照例是去除杂草、平整坟堆、培添新土,插纸幡、烧纸钱祭奠。男子上坟,女性不去,但近年来已经不讲究了。现在作纸幡所用的谷杆难寻,今年母亲也不作纸幡了,让我们把白纸折叠压在坟头,叫压坟头纸,在陵园里还是唯一一家。坟头插上纸幡或压坟头纸表明后继有人。
我们到陵园已是最后几家,没有了热闹和拥堵。山山叔他们也因为川川叔一家回来迟了,正好在陵园碰上。
鬼天气太长时间不下雨了,地里干透了。往年清明节还象征性的飘洒一阵小雨,今年连这个象征性的小雨也没有了。三弟开着三轮拉了一大桶水去浇了坟地的柏树。“清明时节雨纷纷”,古人的清明节是湿漉漉,这时节的雨一则以欣喜,有利农事;一则以 惆怅,称作“断魂雨”。“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已是令人无限哀伤,何况不得归家扫墓的在外游子,当此时节,当此时雨,真是雨草萋萋,泪眼凄凄。苏东坡《寒食帖》,记述了被贬黄州时、寒食暮雨中的苍凉落寂心情,成就了书法史上的名篇。
寒食、清明、上巳三节相连,上巳节在农历三月三。上巳春浴的习俗来源于上古祭祀前斋戒。上古斋戒用兰汤沐浴,到周代演变为水滨祓禊,再往后演化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杜甫有诗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农历三月三,也是传说中王母娘娘的生日,是其开蟠桃盛会的日子,因此上巳节也有祭高禖(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会男女等祈求婚姻生育的活动。
寒食、清明、上巳三个节日前后相随,渐渐合为一起,内容就有禁火、扫墓、宴游、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村里近年来形成清明古会(大仙会)唱大戏的习惯,算是最重要的农村文化娱乐活动,今年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