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高度关注如何进行家庭教育的时候,似乎忽略了一个问题——作为家庭教育关键环节的家长一环够不够强。
家长的格局决定孩子的未来,可如何提升家长的格局又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每一个家长都是从第一次开始的,成为家长的那一刻,家长与孩子是一样的,对未来的一切都是现学现用的。
要想在家长这个身份上做的够好够强,就要不停地学习,以小学生的心态终身学习,陪孩子一起成长。
今天继续分享由陈鹤琴编写的《家庭教育》(此书由陶行知作序推荐,是一本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家教经典)。书的主页已分享完毕,下面分享附录部分(由于篇幅较大,我会适当的删减,但一定尽力保留精华部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附录06——怎样做父母(1947年)
现在你若不教导你的小孩子,将来你一定要懊悔不止呢!你听见过“咬奶头”的故事吗?我来讲给你听。
从前有一个3岁的孩子,到邻家去拿了一双筷子回来,他的母亲看见了非常高兴,就称赞他说:“宝宝多么乖,多么能干,会拿筷子了。”
小孩子本来不知道好坏的,经他的母亲这样一称赞,他就以为拿别人家的东西是一件可称赞的事。
过了几天,他又到邻家那里偷偷地拿了几个铜钱。拿到家里,他的母亲看见了,又夸奖他说:“宝宝真能干,现在会拿钱了。”
这个小孩子到了后来,看见人家的东西就顺手牵羊拿回家了。什么人家的图书,什么人家的鸡鸭,什么人家的衣服,他都会拿回家去送给他的母亲。
他的母亲非常快乐,以为从此吃用可以不愁了。
后来,这个小孩子变成一个青年了,力气大了,智力强了,胆子也大了,什么偷盗劫掠都敢做了。
但“贼久必破”,一天,这个小强盗竟被官兵捉住了。
审问之后,判处死刑。临刑时,法官问他还有什么请求。他说:“只有一个请求,就是要见见我的母亲,若能见她一面,我也甘心了。”
法官就派人去请他的母亲来。他看见他母亲一到,就眼泪汪汪哭诉说:“娘啊,我现在要离开这世界,不能侍奉您了。我心里非常难过,好像刀刺一样,您辛辛苦苦养了我20多年,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报答您。现在要离开您了,可否再让我吃一口奶做一个纪念。” 他的母亲看他这样可怜的情形,听他这种动人的请求,就解开衣襟露出胸脯让他吸,他看见奶头就低头去,一口咬住,格的一声,奶头咬落了。
他就对他母亲说:“我3岁的时候,拿了人家的东西回来,你不但不打我骂我,反而鼓励我说‘宝宝多乖,多能干’。假使那时你严厉地禁止我,好好地教导我,到了今天我也许成为一个有为的青年,不至于杀头了。这都是你害我的!”
亲爱的家长,亲爱的教师,这个“咬奶头”的故事你听了不觉得寒心吗?你究竟怎样教小孩子的?你有没有(患过这种)贪小利鼓励孩子作恶呢?你有没有借了人家的图书,不归还呢?你有没有借了人家的铜钱、东西不归还呢?你有没有拿了公家的东西,什么笔墨纸砚、柴米油盐、邮票桌椅供给私人用呢?你不但自己要以身作则绝对没有这种行为,还要禁止小孩子做这种不法的事情。要小孩子学得好,你先必须以身作则,自己做得好,再教小孩子做好。
子不教父之过,做父母的应从小教导、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
现在做父母的都把小孩子做试验品,做牺牲品,他们做了父母,然后再来学习做父母,好像叫没有经验的徒弟来琢一块白玉。这种牺牲岂不是冤枉吗?难怪小孩子养不活教不好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养育孩子也一样,在生孩子前,准父母们首先要学习育儿知识。
父母究竟要怎样做呢?这个问题非常复杂,这种学识非常重要,我想每个人都应当把这个问题研究一下。
一·以身作则
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的最重要因素,恐怕也是父母。
小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怎样的父母,就在小孩子中反映出来。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母必有其女”这话大概是对的,当然也有例外。
这是从坏的行为方面说的,小的地方我们也要以身作则。有的父母讲话很响,措辞很粗陋,小孩子听了,不知不觉学会了;有的父母,待人没有礼貌,小孩子当然待人也没有礼貌了。
我们要小孩子怎样待我们,我们就应当怎样待小孩子。
不仅言语行动,你要以身作则。就是你的态度,你的思想,也要以身作则。你是一个悲观的人,看事物都用悲观的眼光去看,那小孩子的态度也一定是悲观的;若是你的态度是乐观的,那小孩子的态度也会乐观的。你要以身作则,要明了儿童的心理。儿童有几种重要的心理,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明了:
(一)儿童是容易受暗示的。
(二)儿童是好动的。
好动是经验的原动力,是知识的发动机,我们要让小孩子去运用双手,睁开眼睛,张开耳朵,与大自然、大社会发生接触,获得具体的经验。
(三)儿童是喜欢游戏的。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小孩子只喜欢两桩事,一桩是吃,一桩是玩,玩比吃还重要。从游戏中,小孩子可以获得许多经验,兴趣就很浓厚了。
(四)儿童是喜欢听好话的。没有一个儿童喜欢人骂他的,也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人称赞的,很小的小孩子,就有这种表示。
小孩子喜欢别人称赞他的,你要小孩子怎样做,就应当怎样称赞他。
(五)儿童的心理是会变迁的。上面所讲的是几种普通的儿童心理,儿童的心理是逐渐改变的,婴儿的心理与幼儿的心理不同,幼儿的心理与少年的心理不同,少年的心理与青年的心理不同。
在婴儿的时代,小孩子都是在家里的,父母就是小孩理想中的人物,父母的一举一动,他都要模仿的,父母的话,他肯听的。
到了幼稚园,父母与老师对于小孩子,有平均的力量,幼稚园的老师,也能支配他的行动。到了小学,老师的话比父母的话有力了;到了中学,儿童的思想也改变了,他的理想人物不是老师,是世界的伟人了;但是他的同学差不多可以控制他的行动,他的同学怎样做,他也怎样做,在这个时候,他喜欢成群结队,发生团体的活动了。
我们知道了儿童各时期的心理,就可以明了怎样教他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日常很可能就是孩子将来的日常。所以,做父母一定要用心学、用心做。
二·让儿童自己做
我们做父母的,都希望小孩子能够自己管理,自己生活,自己思想,自己做人。这一种愿望,凡是做父母的都有的,但是实际上做父母的常常违反这种愿望,反而使小孩子没有机会去管理自己,没有机会去自己生活,也没有机会去独立思想。
我常常说,做母亲的最好只有一只手。这句话你们听起来一定很奇怪,假使我们仔细考察起来,这句话是很有意思的。
我常常看见母亲替小孩子做这样,做那样,一天忙到晚,而小孩子反而没有机会去做去动。
小孩子自己会盛饭了,做母亲的替他代盛。小孩子自己会穿鞋子了,做母亲的还是替他代穿。小孩子自己会扣纽子了,做母亲的还是替他代扣。小孩子会叠被了,做母亲的还是替他代叠。小孩子自己会整理书桌了,做母亲的还是替他代整理。甚至于小孩子自己会思想了,做父母也替他代想。一切的一切,凡是小孩子应当自己做、自己能够做的,做父母的总是替他代做。这样小孩子如何能生长呢?如何能学习呢?如何能独立呢?
(一)凡是小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小孩子不能单独做的事,或者一时做不起来的事,我们才帮助他做。
独立的生活,也要从小养成的。4个月的小孩子,就要和父母在一起。
(二)凡是小孩子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小孩子一时想不到或者不能够完全想到的,我们可以间接地帮他想。小孩子平常不大用思想的,我们应当积极指导小孩子去思想。
(三)小孩子应当有充分的设备。我们已经知道小孩子是好动的,所以我们应当给他动的东西,要他自己去动,自己去做。没有东西给他玩,他当然要吵,当然要来烦扰你。
什么设备呢?这个问题是相当的复杂,详细的情形留待将来再说。现在我们略提出几种来,给做父母的做一个参考。
一岁以内的小孩子,应当有摇铃、铜鼓玩。他不会走路,他只会爬,他可以在运动栏里独自玩弄,布做的动物和洋娃娃都是很好的玩具。
两岁以内的小孩子,会走了,他的活动能力强了,我们应当给他响鸭牵,坦克车拉,摇马摇,积木搭,竹图摆和图书看。
三四岁的小孩子,积木竹圈还是很好的玩具,沙箱、粘土那是再好没有了,滑梯、秋千、剪刀、蜡笔,都是很好的工具。
五六岁的小孩子,图书故事可以看看,针锤木片可以敲敲钉钉,做什么飞机大炮,做什么椅子桌子,还有放水枪,吹肥皂泡,各种简单的棋子,小孩子都喜欢玩的。小孩子玩的棋子,三岁的小孩子就很喜欢玩。动物棋、跳棋,五六岁的小孩子一定可以玩的。棋子可以发展儿童自己去思想,自己去解决问题。
七八岁的小孩子,除了上面所说的几种玩具教具设备以外,最好有一个独自工作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画画,他可以看书,他可以做游戏,各种东西,都可以安放在一定的地方。我们应当训练他“保管”、“整理”的习惯,也可以养成他自己工作、自己消遣的兴趣。 九岁、十岁的小孩子,动作的能力格外强,我们应当鼓励他收集各种昆虫的标本、各国邮票、各种钱币、各种时事图画的剪贴。 总之,我们要小孩子不论大的小的,能够自动,能够思想,能够独立,我们必须给他适当的玩具教具,充分的工具设备。
父母们都希望孩子与众不同,又都会对孩子了解不够、关注太多。这反倒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一点要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以君子不器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