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没出息,只要你健康长大就好……”四川阆中抗癌妈妈,在提前20年为三胞胎女儿录制结婚祝福视频中,这样强忍着不舍对孩子们说道。
是的,只有做了父母,才更能体会,孩子健康地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不会钢琴、芭蕾、英语……又怎样?只要孩子胃口好,衣着得体,睡眠香甜,每天都快快乐乐得,这样就很好。
“好孩子”心里苦,但不会说
比较心理,是一把双刃剑。
在涉及孩子的成长问题上,很多家长都自觉不自觉地迷失于“别人家的孩子”这一看似正能量的培养信条之中。常把“别人家的孩子怎样怎样好”挂在嘴边。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现在又在将这一习惯延续。
曾经,我一直是父母、亲友、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好孩子最大的特点就是——听话。然而,听话,多是大人的和别人的话,并非自己内心的真正意愿。
对于零食的诱惑,每个孩子都无法控制;相对于枯燥的学习,游戏和玩耍更加的有趣;好看的衣服、鞋子,每个孩子都想要;还有那些曾经自然萌发的理想和追求……
为了得到大人或者别人的夸奖,好孩子,只会克制自己,委屈自己,渐渐的,大人不允许的,他们就不会,或者不敢去做;他们不再主动要求什么,大人给什么,才会要什么;或者,很多父母会授意自己的孩子,去承担实现自己未尽理想的“重任”,而不管孩子喜不喜欢。
好孩子,按部就班地长大了,按照父母的意愿,当了公务员,或者进了事业单位、国企。有一份安稳的工作和固定的收入,这一切就够了!好孩子,始终在压抑自己,成全别人,即便委屈,也只是自己默默地消化。
不要再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多观察和倾听自己孩子的内心,父母需要与之真诚地交流。只要孩子愿意说,这一切都还会有转机!
儿科医疗资源投入,等不得
入冬时节,随着气温的变化,进入小儿感冒和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身边有不少小朋友都陆续开始出现感冒发烧的症状。家长和学校发愁的同时,不少医院的儿科更是不堪重负。
最近,江苏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儿科的一张通知,道出了不少无奈,内容大意是:“医院儿科医生长期超负荷工作,已有多名医生病倒,请各位家长就近选择其他医院就诊”。这则通知在当地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网友纷纷表示,仿佛看到了儿科医生们一张张憔悴的脸,深切感受到他们的疲惫。
五年不遇的发病高峰,加上二孩政策的全面开放,让本就紧缺的儿科医生更加紧张。
其实,在中国,儿科医生紧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在未来,形势也不容乐观。根据《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提出的2020年每千人口拥有0.69名儿科医生的目标,目前儿科医生缺口为86042名,近9万的缺口。
存在的问题也非常明显,35岁以下儿科医生流失率最高,主要是待遇、政策及职业荣誉感三方面无法得到保障;儿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基层和农村相对缺乏;综合医院儿科门诊和急诊量居高不下,而由于所处环境、自身构架、学科特色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原因,综合医院儿科又呈现萎缩趋势……
这些都是政府和社会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都在加大相关资源的投入,比如儿科医生的培养、大医院儿科医疗资源的社区下沉等等。而这一切,还远远不够,需要快点,再快点,重视,更重视!一定不能等到问题集中爆发去做亡羊补牢的事情,毕竟这是关系到儿童健康成长和千千万万个家庭幸福的大事情。
与此同时,“孩子有病,家长总是带着往大医院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服务能力处于不被信任的尴尬境地”,家长的爱儿心切,扎堆大医院,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医院的接诊压力。
因此,从主观能动性上,家长如能自觉学习和了解一些孩子病症的医学常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会有一定的保障,至少,在某些轻微的情况下,正确的判断也能避免一些奔波和候诊之苦。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有质量的陪伴
给了孩子生命,就是一份终生的牵挂和责任。
每天回到家里,当自己打开房门,孩子小脸上立刻浮现的稚嫩笑容,伸开双臂,尖叫着扑向你……那是一种对陪伴的欣喜与渴求。当陪伴的时候,我能很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情绪,或开心,或哭泣,或接受,或拒绝……虽然孩子还很小,但孩子的表现,让我不敢把他只当做孩子去对待。
放低姿态,哪怕是跪在地上,我们也要与孩子保持视线的平等。
陪伴,是打破孤独的最好方式。而这一陪伴的实现,需要我们投入巨大的付出,包括精力、金钱、时间等等方面。也就是说,孩子需要的,是有质量的陪伴。
而在今天,孩子却要与手机争夺我们本来就少的陪伴时间。
智能手机虽然加速了通讯的快速传递,拉近了人们的时空距离,却又在心理层面,拉大了最亲近人的交流距离。我们不仅在朋友聚会的时候抱着手机不放,在家里吃饭、看电视、上厕所、睡觉……都无法离开手机,手机在占据我们太多的时间,而相对能够给于孩子真正陪伴的时间就会减少。
另外,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因为他们在长身体的同时,智力、思维和情感都在迅速成长,怎样的习惯和性格?都会在其成长环境中被自然塑造。不是我们的孩子一生下来就会抱着手机不放,也不是一开始就会打王者荣耀,这一切,都是成长环境给于的。
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社会,都是由我们这一代人组成和相互发生联系而构成的。不管我们对现在的家庭或者社会,满意,抑或是不满意,我们能做的,就是经营好这个家庭,以及从自己力所能及的方面,让这个社会越来越好。
因为,我们的孩子终将会长大,终将要步入我们现在生活着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