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高考了,闺蜜和自己的老公都在焦虑女儿晓月的专业选择问题。
(孩子成绩不错,家长无需焦虑孩子能不能考上大学,能不考上好大学)
高一的时候,晓月的文科成绩不错,可是理科学习上却是一头雾水。但好在孩子认真努力,成绩上差别不是特别明显。
等到高二文理分科,晓月和父母就有了一次大冲突。
孩子想读文科,可父母希望她读理科。
孩子的兴趣在文科,学起来又相对轻松,在我看来去文科班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没想到最后还是拗不过父母,去了理科班。
我问闺蜜,为什么一定要逼迫孩子读自己不喜欢的呢?
闺蜜说,咱们省的招生情况是理科多一些,文科少一些,孩子读理科上大学的概率就大很多啊(该省文理科的招生比例大致是2:8)。
再说了,我跟孩子他爸都是读理科出来的,到时候孩子选个工程类或者计算机网络的专业,有了一技之长,找工作也不发愁啊。
1
无法否认的是,我们许多父母,鼓励孩子读书的最大动机其实是极为功利的,而且功利到了无法想象的短视地步。
许多父母让孩子读书,无非是人生必备三部曲: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找个好对象。
既然目的都如此功利, 我们的手段还能高明到哪儿去呢?
无非是三个办法:哄,吓,骗。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不学习,如何养活你自己。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这些招是哄,已经用了一千多年了,但仍持续不衰。
小学要抓紧,不然考不上好初中,上不了好初中就上不了好高中, 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学,上不了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讨不到好老婆(嫁不到好男人)
——这招是吓。
高年级抓紧点,上了初中有好玩的机会;初中要抓紧,九年义务教育挺过去就好了;高中要抓紧,上了大学就轻松了;大学要抓紧,工作了就自由了……结果呢?好像小学的时候还自由点。
——这招是骗。
这么几招用下来,孩子还能相信你么?
2
不管是前段时间《都挺好》里的大哥苏明哲,还是北大弑母案凶手吴谢宇,甚至到现在的大学校园里逛逛,有多少孩子一旦脱离父母的束缚就死宅在宿舍开始没日没夜打游戏……
这并非是我们现代教育的全部,甚至也不是说这就是中国教育的特有现象。
但是,从这几个孩子身上见微知著,我们依然可以窥视到短视的功利教育是如何毁掉孩子的。
为了高考,许多父母和学校都强迫孩子们背水一战,甚至不得读或者尽量少读与高考无关的书籍。
这不仅严重摧毁了孩子的阅读兴趣,也让他们丧失了构建思辨能力的机会。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孩子在高考结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撕书。
可是他们有撕掉自己私藏的小说么?有撕掉自己省吃俭用偷偷买的「哈利波特全集」么?有撕掉自己东躲西藏收集到的漫画么?
不,都没有。
他们撕掉的,只有那些跟功利性读书相关的、所谓都是知识的教科书。
孩子们究竟有多憎恨这种功利的读书方式,由此可见一斑。
缺少了基本阅读素养的孩子,内心会变得单薄而自闭,有些甚至在进入大学后连生活都无法自理。
更糟糕的是,这种禁止与压迫的功利性读书方式,局限了孩子们的大脑,让他们的精神世界一片荒芜。
很多人总说,现在的孩子都是冷漠冰寒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可是却忘了,那个初来人间满怀好奇与爱心的孩子,究竟是在谁的手里夭折了。
这样短视的功利性教育培养出的孩子,就像没有装满燃料的火箭,在飞上高空后失掉了继续上升的动力——还没冲破大气层,就已经一头倒栽下来。他们彻底丧失了学习的能力与兴趣,沦为被短视的功利教育彻底摧毁的「失败产品」。
短视的功利教育,造成了相当数量的孩子智能严重不足。
他们相信了成年人的欺骗,认为到大学就轻松了,或者读了大学就很容易混到一个高收入的轻松工作。
但现实并非如此。
成年人的世界,接纳的永远是那些具有强烈进取意识、富有学习能力的精英;要求再高点的,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在任何情况下,成年人社会都不会接纳这群连功利教育的欺骗都信以为真的人。
可是当孩子发现这一切都是场骗局、内心幻灭的时候,又怎能重拾勇气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呢?
当他们踏入社会的那一刻才发现,他们此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而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恰恰是他们在高考冲刺阶段被严厉禁止的。
从小学到高中长达12年的残酷驯化,已经让孩子养成了对价值性阅读的天然憎恨。
在这种强行驯化出来的条件反射机制解除之前,我们只能坐视不管么?
3
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对待洪水堵不如疏。
既然那么多人将课外书视为“洪水猛兽”,那不如真的像治理洪水一般帮助孩子构建好阅读习惯。
文字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正是由于这种抽象符号的出现,突破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再没有比抽象符号的阅读与审视更能促进人类大脑发育的了。
最具价值的阅读,恰恰是毫无意义的。
阅读的最高境界是享受生活,体验生命的快乐。
阅读是对新世界的观察。
如今我们处在一个飞速变化的世界之中,现代人面对技术进步的热潮,就犹如一只被扔进滚筒洗衣机的小白鼠,完全处于不由自主之中。
昔日熟悉的一切,瞬间就化为无常。
昔时安全的环境,顷刻间就会漏水灌风。
我们是一个处于黑暗森林中的孤独猎手,面临着形形色色的降维攻击。
获得更强观察能力的不二法门,莫过于通过他人的眼睛扫描周边——这是只有阅读才能帮孩子做到的事情,你不能放弃这个高维的视角。
功利性的阅读,已经在事实上伤害了孩子的大脑,过强的条件反射系统,会让孩子在每本书面前产生这本书有用还是没用的第一意识。
这种短视陋见,将孩子的大脑限定于即时的固化状态之中——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够重新开启大脑。
读一读那些最没用的书吧,理科生读读莎士比亚,读读乔治·马丁,文科生读读霍金,读读凯文·凯利。
唯有阅读面的丰富,才能够让孩子的大脑更加灵活地运行,更能够精准把握飞速变化的未来。
如果你想让孩子未来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一个可爱的人,那就不能让TA大脑空空。
4
当然,除了读书的功利性,还有一点是:文科被歧视了。
读文科能干嘛?当文秘么?
读哲学能干嘛?当老师么?
读心理学能干嘛?当神棍么?
文科之所以被歧视,是因为他的能量太大了。
因为哲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本身就是动摇社会根基、重新架构世界框架的学问。换句话说,它决定着这个世界的规则。
因此,文科不是没用,而是因为太有用因此而被忌惮起来。
近几十年来对于文科的污名化以及漠视,已经深深影响了几代人。
学生们虽然大都接受了义务教育,甚至有越来越多的人读完了大学,但都没有在这个教育体制里得到应有的思维逻辑训练。
这带来的后果虽然不是即时的,但长远来看,损伤的不仅仅是一个个体,而是整个共同体的命运。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受到焦虑,觉得受到了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压力与质疑,觉得某些政策机制不合理却不知该如何改变,他们没有丝毫办法作出任何反击,便是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
缺乏思维逻辑训练的后果,只能是让我们无条件接受一切社会准则,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审查和异化,最后被迫变得和大多数人一模一样,仿佛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产品。
这就是一种对人性的漠视和压制,我想没有一个人会喜欢这种结果。
生而为人,能够进行思辨才是我们最根本的属性。
如果一个人对于学识并没有任何敬畏之心,那他的眼界和格局并不会延展到哪里去,大概率只能得到上述残忍的结果,最大差别也就是产品质量高低。
如何挣脱命运的枷锁?
——多读书。
历史里几乎任何一场有关人类命运的运动,都是由学者发起的。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这些思考,人类并不会发展与进步到现在。
所以说,读书无用,文科无用,我并不明白无用在哪里。
往小了说,读书可以让我们知道如何在任何一个环境、时间点安身立命;
往大了说,文化与整个人类的文明与存亡都有着莫大关系。
读书不是无用,文科更不是无用,读书最大的作用,就是打破这些毫无根据又傲慢自大的愚昧。
文章来源:青青莲子,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