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班有一个小男孩,思维活跃,乐于助人,课堂发言也很积极,但老管不住自己,上课小动作多、写作业坐不住,似乎心思不在学习上,老想出去玩。谈话交流之后,能好两天,但总是反反复复。面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应该如何去做,家长又该如何去做呢?结合珍珍老师的分享和阅读书籍,我梳理了以下路径。
作为班主任,我可以尝试下面的路径:
第一: 用“优势强化”替代“问题批评”
公开肯定他的积极行为,比如“今天发作业时你主动帮同学拿漏的本子,特别负责!”“刚才回答问题时思路很清楚,要是能再坚持听完1道题,就更棒了”,让孩子感受到“认真做事能获得关注”,减少用“调皮行为”求关注的冲动。
第二: 给“小动作”找“合理出口”,降低课堂干扰
这两天,班里正在竞选班干部,我打算利用这个机会,安排他做“课堂小助手”,比如课前帮老师擦黑板、课中提醒同学准备文具,把“爱动”的精力转化为有意义的事。
第三: 用“分段任务”培养注意力,不贪多求全
把学习任务拆成“小目标”,比如“先认真写5分钟生字,写完后可以去讲台帮老师整理1分钟作业本”,用“短时间坚持和即时小奖励”,让他逐步适应“先完成任务,再满足玩的需求”。即时小奖励,可以是“优先发言”“当小老师”等。
第四:及时沟通,避免“标签化”
每次和家长反馈时,先讲孩子当天的具体进步,比如说课堂表现方面、班级事务方面等等。再说需要改进的地方,不要使用“他又调皮了”“总管不住自己”等负面标签,让家长看到孩子的潜力而非问题。
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帮孩子巩固自控力呢?
第一: 用“固定流程”替代“随意安排”,减少孩子的“混乱感”
制定家庭时间表,明确“学习+玩耍”的固定时间,比如“17:00-17:30写作业,17:30-18:00下楼玩”,让孩子知道“玩是有固定时间的,不用急着上课想”;写作业时,桌面只放当前要用的文具(如课本、笔),收起玩具、零食等干扰物。
第二: 用“正向指令”替代“否定禁止”,帮孩子明确“该做什么”
不说“别按灯”“别乱动”,而是说“进教室后先把书包放好,再坐到座位上”“写作业时手要拿笔,脚要放好”——孩子对“否定指令”容易逆反,“明确该做的事”更易执行。
第三:借助“游戏化方式”,练专注力和坚持度
在家玩“专注力小游戏”,比如“拼图拼10分钟”“搭积木搭完1个造型再停下”,玩的时候不打断他,结束后夸他“刚才搭积木时没分心,坚持搭完了,特别厉害”,用游戏培养“做事有始有终”的意识。
第四:不拿“缺点”和他人对比,保护孩子的积极性
避免说“你看谁能坐住写作业,你怎么不行”,而是和孩子“自己比”:“昨天写作业坐了5分钟,今天坐了7分钟,进步啦!”,同时保留他“乐于助人”的特质,比如让他帮忙摆碗筷、整理玩具,告诉他“你帮家里做事时,爸爸妈妈觉得特别省心”。
当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二年级孩子“精力旺盛、规则感未成熟”的正常表现,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的核心不是“纠正调皮”,而是帮孩子把“活跃”的优势引导到学习和规则上,用“小进步积累大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