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5月14日
久久没有读这本书,因为之前看过更多更“专业”的心理学书籍,觉得这本书是给对这个领域完全不了解的人看的“小儿科”。直到,最近的抑郁情绪实在是让我无法自拔、不能自已,尝试捧起这本书,读一读。
真正看的过程中,内心波澜起伏,站在蛤蟆先生的角度,和苍鹭(心理医生)对话,也是不停的跟自己的内心对话:“你已经走到这个路口了,必须要选择” ,“这是一场心理游戏,你为自己自导自演” ,“你好,我不好”,“你不好,我好”...
苍鹭先生这些诘问如雷贯耳,像钟鸣般在我的脑袋里隆隆发响,震得我回不过神,恍惚走进了回忆:这么多年,似乎表面发生的事情在变好,但是我的应对机制是一样的。时刻处于一种“我不好,你好”的焦虑中。所以要做很多事情来去取悦别人、去奉献、去牺牲,仿佛这样才能在别人的眼中看到一丝欣赏和需要。遇到一些挫折时,也更容易陷入一种受害者心态里无法自拔,自怨自艾,悲叹不已。
但是有时候,也会把这个抑郁转化成愤怒,发泄在我的亲近人身边,变成“挑体型父母”。“我好,你不好”,对母亲、对丈夫、对孩子,都深深造成了伤害。
回到生命的最初,去探究为什么让我在孩童时产生这些生存策略,可能是早期看到父亲的很多行为模式、而去学习。他对我的付出,对我的要求不停的让我觉得“我不好,你好”;他在面对一些挫折时的唉声叹气,悲叹命运的不公;我全部都习得了!后背发凉,原来我们底层的运作模式并没有改变,外界只要发生一些些事情,命运的车轮就会滚向TA预先设置好的方向......
最后,摘抄文中的一段话结尾:
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爱自己其实就是改变“我不好,你好”的象限,变成“我好,你也好”的象限,我们不会像父母一样永远对自己批评,永远自我谴责,也不会像儿童一样,永远无能为力的恐惧害怕,我们可以选择做自己,也让他人成为他自己,不会觉得别人都是来迫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