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了《刻意练习》这本书,作者是安德斯•艾利克森博士,他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康拉迪杰出学者。这本书是关于如何通过训练成为杰出人物的心理学著作。
本书一经出版就成为了成人学习的必读书,和一些介绍二手知识的学习方法类书籍不一样,它是根据心理学家安德斯自己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写成的,具备很强的科学性和前沿性。而又与一般科学家们写的晦涩难懂著作不一样,这本书读起来相对比较容易理解。是很多学习方法类付费课程的常讲书籍。
大家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你一直对某个技能非常感兴趣,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刚开始感觉学习很有进步,过了一段时间技能的提高就停滞不前了,就像到达了阻力的天花板,时间长了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在这方面自已不像别人一样有天赋,我就是学不会,后来你就没有再坚持了。那么真的是由于没天赋的原因吗?
这本书中讲了一个概念是有目的的练习,它告诉人们可以通过有目的的练习来突破我们自以为存在的天花板,实现技能的快速提升。
有目的的练习这个术语,意味着要比这种天真的练习更有目的性,考虑更周全,而且更为专注。特别是,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你的练习。要把目标分解。关健是接受那个一般目标(并且日渐精进)并将其转化成一些具体目标,使你能达到切合实际的进步的期望。
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一般而言,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如果没有反馈你不可能搞清楚你在哪些方面还需提高,或者你现在离实现你的目标有多远。
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你不否自身就体会过或亲眼见到他人在学习一项技能时,只是反复的做某件事情的情况,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那这练习方式就是天真的练习,与之相反的是有目的的练习。
那什么是有目的的练习呢?有目的的练习是指有明确目标的、是专注的、包含有反馈的、离开舒适区的和考虑更周全的练习。
为什么说有目的的练习应该具备这四个特点:
(1)、只有目标明确,才能使目标具体化,通过分解目标引导你一步步练习,直到到达最终的目标;
(2)、练习时要专注,如果不专注,在练习时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和三心二意,是不可达到练习目的的;
(3)、对练习给予及时反馈的目的在于知道练习还有什么不足,如何提高,与目标还有多远的差距;
(4)、只有走出舒适区的练习才有意义,比如人生来就会跑步,但所有100米成绩跑进10秒内的人,在平时练习一定要走出舒适区,想尽各种方法突破10秒钟,使成绩一点一点的提高,如果他们也像大多数人健身时那样的练习,练习再长的时间也不会突破10秒成绩。
那么具体如何做到有目的的练习呢,就是要在练习时符合这四个特点,以成人练习游泳为例。
(1)、是否有明确的目标:目标是练习10天时间,游出30米远的距离;
(2)、练习时是否专注:每天在一个固定的无人打扰的时间段,选择一个人比较少的泳池,专注的体会自己的动作是否符合要领,一遍遍的改进;
(3)、是否得到反馈:在练习游泳的过程中,最好有一个教练,如没有,也要找一个会游泳的人来及时纠正你的动作和不足;
(4)、是否是走出舒适区的:如果你在练习的过程中,出现被呛水等各种的狼狈,还在坚持的练习,就表示你走出了舒适区。
这就是有目的的练习应用于提高技能的方法,它主要适用于个人或团体,以提高技能或成绩为目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