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是13朝古都,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洛阳牡丹,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其栽培始于隋,鼎盛于唐,宋时甲于天下。洛阳牡丹花朵硕大,品种繁多,花色奇绝,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400多个品种。每年4月11日-5月5日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
牡丹栽培源于河洛,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作为牡丹栽培中心之一,早在唐宋时期洛阳即已具备系统的栽花技艺,形成赏花习俗及与牡丹有关的诗词、书画、传说、服饰等,由此衍生出洛阳牡丹文化。
洛阳曾是唐朝的东京,交通方便,贸易兴隆,城内园圃林立,有几乎家家种植牡丹传统,赏花之风盛极一时,唐代诗人白居易“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和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诗句正是东都洛阳牡丹品赏习俗的生动写照。
宋代以后,赏牡丹习俗在民间更为盛行,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描述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遨游,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并张幄帘,笙歌之声相闻……至花落乃罢。”宋代洛阳牡丹有一百多个品种,不少品种称得起名贵非凡,其中的“姚黄”、“魏紫”被誉为“牡丹之王”和“牡丹之后”,尤受人青睐。欧阳修在《绿竹堂独饮》一诗中,曾云:“姚黄魏紫开次第,不觉成恨俱零凋。”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这是欧阳修在《洛阳牡丹图》中的名句。欧阳修强调“地脉”,不是说洛阳的土地肥沃,氮、磷、钾不缺,而首先是指洛阳的地气、王气。洛阳牡丹天下奇,得益于洛阳托起的13朝古都和105位皇帝。洛阳的牡丹长得好好的,但一到了外地,花朵没有过去大了。而外地的牡丹,到了洛阳,一下就变大了。
古人云:“种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洛阳居三河间,古善地。”其气候基本与中国“24节气”同步,四季分明,很符合牡丹的生长周期。“立春”时节,牡丹的幼芽开始膨大,并逐渐绽裂,而这时洛阳的平均气温已回升到0℃以上,适宜牡丹发芽。“谷雨”时节,洛阳气温稳定在17℃左右,牡丹自然进入开花期。洛阳冬季没有东北寒冷,夏季没有南方湿热,有利于牡丹的冬眠、越夏。河洛地区有黄河、洛河、伊河等众多河流,由于它们的共同冲积,形成了洛阳盆地。洛阳盆地土地肥沃,且黏性较大,这对相对喜爱稍显干旱而怕涝的牡丹生长十分有利。有科研成果显示,洛阳一带土壤的各种微量元素,特别是锰、铜、锌、钼无素明显高出其他地区,其中锰的有效态含量是其他地区平均含量的20多倍。洛阳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如此丰富,在于伊洛流域广泛分布着古老火山岩,经过亿万年的风化、冲积、搬运,形成了洛阳适宜农作物种植尤其是花卉种植的特色。由此可见,“种植好牡丹,必取洛阳土”,这一民间谚语千真万确,而欧阳修的“洛阳地脉花最宜”,也不是一句虚话、套话。
每年4月11日-5月5日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今年很想于山野间,在阳光下,到洛阳看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