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新教育趣辅导02501140304_李金鹏感悟

1.关键词:表达需求

今日感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基本需要,基础的吃喝住行以及爱和信任等情感的依托。在生活中往往受到人情世故和责任感的影响,大多数人都不会直接表达自己感受和请求。个人需求都淹没于平淡无奇的感受中,被人所忽视。

    (1)社会文化不鼓励我们表达个人需要。基于社会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中,我们都会忽视个人的需要。把自己的需要放在自身职责之下,甚至将其视作唯一。一味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却在表达自己请求时感到别扭不适,甚至内心都会有犯错的罪恶感。这些统统不是正确的思维,人有七情六欲,都有自己的内心需求。为满足乃至于讨好别人,忽视自己和他人的需要,碍于人情世故,不好意思去表达需要是多么的痛苦。想起曾经的一个段子男女情侣之间聊天:

        “真正的懂不需要说。”

        “你说了我不就懂了。”

        “说出来有什么意思,我不说也应该懂。”

        “我又不是算命的,我知道你几个意思。”

        “我没什么意思,确实没意思。对,我现在说话你觉得没意思了吗!”

        “是我说的没意思吗?”

        “那我说的没意思,就是没意思了吗?”

        “那你现在告诉我,到底几个意思?”

    其实这段聊天的起始,只是女生诉说自己的不满,男生想清楚知道女生的需要,却在一步步表达感受的言语中升级为吵架。这个段子告诉我们,沟通中不说出自己的需要,产生误会,导致他人和自己是多么的痛苦。

    (2)批评是需求披上不满情绪的另一形式展现,批评中包含自己对别人的期待与需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提出主张,诉说感受。往往会引起对方的申辩或反击,别人也get不到我们的需求,引发事件的升级,我们感到不快甚至愤慨。所以直接说出需要是多么的重要,其他人很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反应,避免双方的冲突,更有效地实现非暴力沟通。

2.关键词:情感的奴隶

今日感悟: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自己的责任义务。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此时我们特别容易把亲人好友看作是负担,友情、亲情、爱情被当做包袱。

具体表现:之一:周围人不高兴,自己就会不安,会认为自己哪里做得不够好。

之二:让家人快乐是自己的义务与责任,把亲人看作是自己的负担。

结果:伤害到彼此关系;害怕与人交往与亲近;自己心情沮丧,与亲密的人互相指责甚至是分离。

导致原因:不清楚到感受的根源在于自身,而不是别人;自己内心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期望与现实不符造成了感受的根源。

许多人认为爱情就是牺牲自己来满足爱人的需要,刚谈恋爱时他们对恋人的关心是自发的,同时彼此的相处是那么的惬意、融洽和美好,然而随着关系变得严肃,他们开始认为自己有责任让情人过得开心,于是爱情开始沉重起来。这段感情中双方失去了爱情的独立性。两个人的美好恋情却不如曾经一个人的单独生活,往往导致不堪重负而分手。其实感受的根源在于自身,让别人快乐幸福不是我们的职责义务。内心真实的情感体现会让我们自发的去爱对方,内心得到满足,情感得到升华。

3.好文节选:

  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此时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我们还发现人与人相互依存,损人而无法真正利己。非暴力沟通正是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

我习惯性地把微信运动设置为“消息免打扰”状态,每晚睡觉前给想要支持、赞美以及保持关系的人点个赞。微信步数时多时少,无意去占领别人的封面,但对于这样的结果也顺其自然。毕竟生命在于运动,希望每个人都通过运动而保持身心的健康。心有所感,随手发个朋友圈和动态,随心所欲,我更愿意顺其自然安静的度过每天闲暇时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