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摘录》分享。《稻草变黄金》之焦点解决建构正向的眼光——正向开始之建立合作关系。读书摘录。
3.来访状态。这类型的当事人通常由法院、学校或父母转介而来,是在他人要求或逼迫下前来会谈,当事人本身不认为自己有问题,也不认为自己需要改变,甚至认为有问题的是第三者,他们才需要接受帮助。
此时助人者的重点在于发现:“当事人想在这个会谈关系中得到什么?”助人者可以先和当事人讨论一些与问题无关的话题,多了解对方的才能与兴趣,增进对当事人的了解,接着才能发展与当事人合作的策略。助人者可以采取的策略有:一是注意当事人的观点。相信当事人是自己问题的专家,假定他对所处环境、对自己的期待很清楚,助人者应以尊重的态度来询问当事人。二是帮助当事人对其观点负责,助人者以开放式问句引导当事人说明其观点,并对其认知与观点进行解释,让他可以为自己的感受观点负责。三是注意当事人进入会谈的情境。当事人进入会谈的方式对会谈关系影响很大。助人者要注意当事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来接受会谈。注意当事人如何看待问题及认为哪些人需要改变,这些讯息有助于助人者了解当事人的行为、观点与期待。
这类当事人大多并非自愿参加晤谈,往往会出现敌意、防卫,抗拒等反应。一般来说,被其他人要求而来找助人者的当事人,通常是重要关系人希望他有所改变。这些当事人常常觉得自己对于会谈目标没有决定权和选择权,他们将会谈视为一种处罚,因此常采用防御,来抵抗他人的控制。助人者要避免督促当事人“做”些什么,更不能给当事人贴上有问题、抗拒、不合作的标签。面对非自愿当事人,助人者可以:一是强调当事人有选择权;二是告知当事人在会谈过程可以有的期待及参与的重要性;三是找出当事人目标与会谈的联接;四是鼓励当事人参与。
体会。关系大于一切,有关系就没关系,没关系就有关系。早点解决特别强调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关系,建立一个好的咨询关系,咨询就成功了一大半,只有有了好的咨询关系,咨询才得以进行下去。但对来访者在咨询中的不同形态,咨询师要有不同的对待策略。简单的说,处于消费状态的来访者,解决问题的目的和动机是比较清晰的,咨询师可以和他一起设计目标,探讨建构解决的方案。对于抱怨性的来访者咨询师出了同比当时的情绪,更重要的是能够尊重来访者,理解他的情绪,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来访者的抱怨中听出他期待与需求,将他的抱怨转为期待。对于来访状态的来访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非自愿来访者,来访者往往不认为自己有问题,是他人让自己来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把他转变成自愿来访者,才能再按正常的咨询帮助到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