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安史之乱爆发
主讲:姜鹏
安史之乱爆发之前,身兼三大节度使的安禄山实力已经相当雄厚,手下一共有二十多万士兵,占大唐全国总兵力的百分之四十,军队人数是中央军的两倍。这样一位重量级人物,自然会对不学无术、资历尚浅的杨国忠抱有一种瞧不起的态度,而自认为是皇帝新宠的杨国忠,也逐渐发现自己无法震慑住安禄山,所以就屡次向唐玄宗上疏,指责安禄山想要造反。唐玄宗对安禄山一直都是很信任的,认为他是处理东北边境局势的不二人选,所以一开始,他认为这就是安禄山和杨国忠之间关系不好,没当回事儿。
但是在此之后,杨国忠还是多次向皇帝提起这件事,最后杨国忠甚至给唐玄宗出了个主意,他说咱们就以皇帝您的名义,下达一份诏书,召安禄山到京城来见您,他心里有鬼,他心虚,肯定不敢来,这就能从侧面证明他想造反!唐玄宗说行啊,就答应了杨国忠这个请求,结果没想到,安禄山耳目众多,很快就知道了杨国忠的计谋,于是如约而至,而且见到唐玄宗以后,安禄山还反参了杨国忠一本,他说,我地位卑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胡人,多亏皇帝您信任我,宠爱我,我才有今天,但现在看来,我好日子怕是不长了,因为我被当朝宰相杨国忠给盯上了,他眼里容不下我,恐怕我是活不长久了。唐玄宗一听这话,对安禄山就更加信任,从此,对杨国忠的话一点也听不进去了。其实这个时候,安禄山的谋反之意已经比较明显了,因为当时的太子李亨也跟唐玄宗说过,要多多提防安禄山,但是唐玄宗还是根本不相信。
那么,安禄山到底有没有反心呢,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安禄山最开始念及唐玄宗的恩情,似乎并不打算在唐玄宗一朝发动叛乱,而是计划等到太子继位以后再行动,只不过现在杨国忠逼得太紧,再加上这一次进京面圣,让他彻底变成了一只惊弓之鸟,最终他才决定提前发动叛乱。
公元753年的三月,安禄山向唐玄宗辞行,想要返回老巢范阳。临行之前,唐玄宗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披在安禄山的身上,以表示自己对他的宠爱和信任,这个时候的安禄山表面上还是对皇帝毕恭毕敬,但背地里已经铁了心的要造反了,所以一离开京城,就昼夜兼程,日行百里,直奔自己的大本营范阳,生怕皇帝再把自己召回来。
回到范阳以后,安禄山马上为反叛做准备,把手底下的重要将领全都换成胡人,到了这个时候,不只是太子李亨了,天下人几乎都看出,安禄山要有动作了,唯独唐玄宗,还是对安禄山深信不疑,不仅不听别人的劝告,还把那些说安禄山坏话的人全都抓起来。这样一来也没有人再敢提这件事了。
等到公元755年的年末,安禄山终于反了,他以清君侧为由,声称接到皇帝密诏,要他入朝讨伐杨国忠。当安禄山率领边境守军、伙同契丹等少数民族,突然发动叛乱的时候,唐朝的老百姓已经好几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了,他们一听说要打仗了,可以说是惊骇无比,人心惶惶。叛军所到之处,各地守将都望风而降,不是直接打开城门,就是弃城而逃,而就算到了这个时候,唐玄宗仍然对安禄山抱有十足的信任,他认为这都是假消息,是那些对安禄山心存怨恨的人编造出来的谎言,安禄山是不可能反的。直到叛乱发生整整七天之后,唐玄宗才真正接受了这个事实,着手准备反击。
那么决定反击之后,第一位被推到前线的将领,名字叫做封常清,这个人可不是什么小角色,咱们之前介绍过,唐朝在边境地区一共有十大军区,各个军区的军事首领被称为节度使,这个封常清就是当时的安西节度使,主要负责唐朝的西北边防,而且封常清在军中很有威望,生性节俭、治军极严,很会打仗。安禄山起兵造反的时候,封常清正好就在长安,所以他就上奏,说我可以去抵挡安禄山。但是问题是封常清没有兵啊,他的兵都在西北,没有现成的军队和安禄山交战,怎么办,只好临时募兵。封常清赶赴洛阳前线以后,很快就募集到了六万多临时士兵,但是大家想想看,洛阳是什么地方,唐朝的经济中心,最繁华、最稳定的地方,这里的老百姓已经不知道多少年没打过仗了,一点作战经验都没有,所以招募到的六万人,名义上是临时士兵,但本质上大多都是游手好闲的市井之徒。而安禄山手底下都是什么人啊,极其骁勇的胡人将领,以及常年从事军事行动的职业军人。
可想而知,双方交战以后,封常清的部队很快就败下阵来,洛阳也因此失守,封常清只好率领着一小部分人马,撤退到潼关,和唐朝的另一位守将合兵一处,重整旗鼓。当时驻守在潼关的将领名字叫做高仙芝,他也是唐玄宗时代的一位重要将领,一生戎马,作战经验丰富,除此之外呢,高仙芝还有两个身份,第一,他是高句丽人;第二,他是封常清的老上司。
潼关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这是关中平原的门户,换句话说,潼关如果失守,那么长安就非常危险了,所以高仙芝和封常清的策略就是坚守,至少要确保长安不沦陷。一开始,这个策略很有效,叛军先后向潼关发动了几次进攻,但由于潼关地势险要,守备力量雄厚,这几次进攻都以失败告终。但是谁也没想到,就在这么关键的时刻,唐玄宗居然自毁长城。
当时唐玄宗往潼关前线派去一个监军,此人是个宦官,名字叫边令诚。所谓监军,顾名思义,就是代表朝廷去监督军队、督查将帅。唐玄宗的这个人事安排本身没什么毛病,但是有两个问题值得一提,第一,在边令诚之前,历朝历代很少有宦官去扮演监军的角色,而在此之后,唐朝宦官监军逐渐制度化,一直延续到宋明。第二,边令诚人品极差,而且和高仙芝有旧仇。
当时在前线,边令诚不顾战事如何,一而再、再而三的向主帅高仙芝索贿。高仙芝当时正忙着部署防御事务,忙着抵挡叛军,哪有时间考虑这些事情,所以根本没把边令诚的索贿当回事,压根不理他。边令诚眼见索贿不成,就开始动歪脑筋,他上奏唐玄宗,说高仙芝和封常清这两个人,都不是好人,封常清阻敌不力,将洛阳拱手相让,还夸大叛军的实力,实际上安禄山区区一个胡人,哪有那么强,而高仙芝也没好到哪去,他消极作战,只知道防守,将潼关以东那么大片土地,白白让给了安禄山,而且他还克扣将士们的军粮!这太过分了。
唐玄宗对安禄山突然发动叛变,是既生气又着急,现在又听说前线的主帅居然有这么多毛病,所以根本不加思考,也不派人去核实,直接迁怒于高仙芝和封常清,下令将二人处死。那么边令诚拿到消息以后,回到潼关,先是二话不说,杀了封常清,然后又要杀高仙芝。戎马一生的老将军高仙芝听说自己被皇帝赐死了,也是非常淡定,他说,我退守潼关,这是一种战争策略,但是你要说我是遇敌而退,那我也认了,这是我死有余辜,但是上对苍天下对大地,你说我克扣军粮,我不服气,你这绝对是诬陷。老将军话音刚落,下面十万唐军齐声高呼冤枉,其声震地,但是都闹到这个地步了,边令诚怎么可能罢手,所以一天之内,封常清、高仙芝这两位重要将领,先后被处死在潼关前线。
这两位将领的死,让潼关守军的军心瞬间瓦解,但是叛军仍然在向潼关发起进攻,这仗还得继续打下去,那么在高仙芝之后,又有谁被派到前线了呢,他的命运又会如何呢,我们下一讲再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