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经验建构
——以《家族》为例
□ 钟 斌
作者为福建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厦门一中教研室主任,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集美大学硕士生导师,福建省教学名师培养对象,福建省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指导教师
《乡土中国》是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代表作,其中收录的 14 篇论文,是根据费孝通 20 世纪 40 年代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讲授的“乡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整理而成的,本书较为专业、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中国从“乡土社会”一点点走向“现代社会”,传统的乡土社会虽然已经基本解体,但这些让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魂”并没有消散,它们仍在方方面面影响着现代中国。
以书中一章《家族》阅读为例,课前学生需要通过文本阅读,完成一份思维导图(略)。
其次,课中引领学生要对文本内容进行小组交流,自行补全文本梳理,并进行文本精读,完成教师布置的细节表格,教师在此环节只起补缺补漏作用。
接着深入章节核心概念——“家族”,通过问题牵引,比较分析,文本互证,尝试迁移运用。例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何初进贾府时那么小心翼翼,这体现了家族什么现象?林黛玉的小心翼翼源于她个人的敏感、多虑,因为她是在母亲去世后去到外婆家,中国家族的向外扩大,是单系只向父系扩大,所以林黛玉才有寄人篱下之感。学生要学会使用文本中的关键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除此之外,阅读中,要在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方面做文章。如:我们尝试联系生活情境,思考现代中国更倾向何种家庭结构呢?是西洋社会的家庭,还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族,或者二者兼具?为何是二者兼具?为何我们现在也有西洋家庭的特征出现?原因是城市化进程,家庭的组成人员少了,形成了小家庭的模式。
最后,有兴趣的学生,课后结合现实社会进行观察和思考。课后进行相关拓展阅读,对比阅读。拓展阅读范围,如选读《生育制度》《江村经济》及其他社会学著作,形成自己的社会学认知。例如,阅读阎云翔先生的《私人生活的变革》节选,探究什么因素推动家庭从父子主轴向夫妻主轴转变?除了工业化和都市化,阎先生在书中还提出最重要的一点,妇女因为追求自由而积极主动地争取自我权利。这种转变必然会带来家庭结构转变,也就是小家庭的形成。这就造成了部分人的疑虑,小家庭的形成对家族没有损害吗?还可通过阅读萧楼先生《夏村社会》节选,了解分家对事业没有损害,相反,可能更有助于利益的取得;只是会使父母(本家)地位下降而已。将两位先生的观点与费先生观点进行比较,费先生认为传统乡土社会夫妻感情被抑制是因为家庭是事业性社群,读完上面两则材料,你认同吗?在此过程中,需要大家尝试思辨、学会思辨。
思辨是一种包含质疑、反思、辨析、批判、创新的理性思维方式,不管面对生活中的哪一件事都要有辨析思考的态度。想要找到物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就要通过辨析、比对、质疑、探讨等,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另外,建议学有余力的同学们用好跨媒介阅读,去看看电影《秋菊打官司》《我是潘金莲》,看看电视剧《白鹿原》,用跨媒介阅读走进作者那个时代,去认识、感悟、理解、读懂我们脚下的热土,去理解去发现今天还深植在我们血液之中的“乡土中国”因子。